预算遭冻结 人员拟移转
台“蒙藏委员会”真要走入历史?
王大可
民进党当局上任以来,在很多领域搞起“去中国化”的小动作。8月14日有台湾媒体报道,台当局行政机构即将拍板的2018年度预算中,没有列入“蒙藏委员会”的预算,这无异于让其直接虚级化。而一旦没明年预算,“蒙藏委员会”等同“确立裁撤”。
年底“熄灯”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台当局行政机构17日将拍板2018年度预算,所有机构中,独缺“蒙藏委员会”。行政机构计划“蒙藏委员会”在今年底“熄灯”。
据悉,“蒙藏委员会”内部也展开“分家业务”,上月开始询问公务员未来换到其他行政部门的志愿顺序。据透露,台当局文化部门将设“蒙藏文化中心”、陆委会则设立处理蒙藏舆情的科室,以接收“蒙藏委员会”工作人员。
外界的判断是,蔡英文当局裁撤“蒙藏委员会”箭在弦上。
争议不断
不过,因为“蒙藏委员会组织法”尚未废止,此举无异让“蒙藏委员会”直接虚级化,恐引发岛内争议。
2010年,台湾“立法院”通过“行政院组织法”修正案,其中已无“蒙藏委员会”,如果“行政院”再将“蒙藏委员会组织法”送请“立法院”废止,“蒙藏委员会”就“走入历史”。
但7年来,“蒙藏委员会组织法”并未废止,预算年年编列,“蒙藏委员会”正职员额53人,全年业务费约700万元新台币。2016年,民进党“立委”蔡易余等人就正式提出议案,要求废除“蒙藏委员会”,认为其“职能不明,浪费人民的纳税钱”云云。而对于本机构存在引起的争议,有“蒙藏委员会”官员表示,这些年来外界常听到裁撤,我们是听得太多了。
象征意义
“蒙藏委员会”源自于北洋政府的“内务部蒙藏事务处”,1928年以后改隶于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辖下,并设置“蒙藏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管理蒙藏事务的最高机构。国民政府时期,“蒙藏委员会”在维护国家主权和边疆民族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意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蒙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台当局“蒙藏委员会”的职能逐渐弱化,平常业务不多,仅余象征意义。此前台当局讨论组织改造时,都曾有意裁撤“蒙藏委员会”,但因考虑其象征意义而未实行。
蔡英文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后,给人的感觉废除“蒙藏委员会”势在必行。然而,去年“5・20”后,两岸沟通管道不再畅通。“蒙藏委员会”存在的象征意义与政治性,也让蔡英文当局不得不重新思考调整将引发的政治效应。
“去中国化”
全国台湾研究会研究部主任严峻分析,事实上,在陈水扁当政时,民进党当局就有意裁撤“蒙藏委员会”,将此作为其“去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步骤,但由于撤并后的机构和人员安置等种种原因一直未完成。这次蔡英文当局借内部组织架构调整之名,依然是想走“去中国化”的老路,这与其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立场是相联系的。
国民党“立委”蒋万安表示,“蒙藏委员会”有特殊政治意涵,是否需要存在可让立法机构讨论,但依照正常程序,应该先废止“蒙藏委员会组织法”,才成为不编预算的排除对象。如今直接将其地位和职能虚化,蒋万安质疑恐“大开巧门”。
对于台湾当局裁撤所谓“蒙藏委员会”的问题,国台办发言人安峰山早在今年5月就应询表示,我们对台湾方面的内部调整不做评论,但是坚决反对借内部调整为名去搞“去中国化”的“台独”分裂行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