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14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被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文”的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14日病逝高雄。他的诗文作品广泛为两岸三地的教科书收录,多篇诗作更屡经罗大佑等人谱成歌曲传唱。
资料图:著名诗人余光中。中新社记者 吕明 摄 (资料图)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1989年获台湾地区文艺奖新诗奖,2014年获第34届“行政院”文化奖。他获颁“行政院”文化奖时表示,“要让中国的文字,在变化各殊的句法中,交响成一个大乐队, 而作家的笔应该一挥百应,如交响乐的指挥杖。”
余光中早年因战祸颠沛流离,却无碍他在文坛崭露锋芒,1949年转学到厦门大学,至来年5月来台湾之间的短短时间里,就发表了6、7首诗作、7篇评论和2篇译文,展露不凡文学才情。
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
余光中的诗文作品广泛为两岸三地的教科书收录,如《乡愁》、《我的四个假想敌》、《听听那冷雨》;多篇诗作更屡经杨弦、李泰祥、罗大佑等人谱成歌曲传唱。
余光中还先后主持多种文学刊物、文学奖,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在华文世界已出版著作近百种,成为当代华文世界经典作家之一,对台湾现代文学影响既深且远,遍及两岸三地的华人世界。
梁实秋曾评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评论家张瑞芬曾说:“谈到台湾现代主义时期的散文,余光中和他的‘逍遥游’诸作最被推为代表。”显见余光中散文在上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盛行时期的重要性。
在新诗领域,余光中是艺术至上的拥护者;而在散文中,他认为,通过教育的普及,在大众化的基础上,文学是有机会兼顾艺术化的。他将五四运动以来的散文,以口语入文的散文和大众化划上等号,而称艺术化的散文为现代散文,意味着这类散文兼具现代人的生活内涵和创作形式上的现代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