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台湾新闻

台湾规划师在大陆共护“乡愁”

时间:2018-06-06

(聚焦海峡论坛)台湾规划师在大陆共护“乡愁”

中新社厦门6月5日电 题:台湾规划师在大陆共护“乡愁”

中新社记者 陈悦

在厦门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李佩珍协助社区规划、改造工作已经4年了。最令她欣慰的是,在帮助院前社日益成为美丽乡村的同时,又和村民一起,尽最大努力延续、传承着传统,“守护着乡愁”。

“海论十年・精彩无限”两岸故事汇5日下午在厦门举行,李佩珍从台湾来到院前社的故事入选为30个优秀故事之一。

李佩珍的“微信朋友圈”里,记满了她和厦门海沧青礁村村民温馨互动的小故事:利用假期返台的她,回到青礁村时,惊喜发现村民为她住所的院落里装上了石桌、石椅和水龙头;结束了一天忙碌的她,又在院落里和村民纳凉、吃烤鱼,虽然碰上不期而遇的大雨,让烤鱼变成了“水煮鱼”,大家还是撑着伞大快朵颐。

4年前,李佩珍是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发展基金会的规划师,应海沧区民政局邀请来到院前社。4年后,在台湾有着多年参与社区改造经验的李佩珍已经在院前社扎下根来。

她说,在院前社,她不但看到村民自发改造自己生活环境的动力,也看到大陆官员极具主动性,跟着村民一起参与到改造中,这让她“可以看到对未来的憧憬”。

当时,村里为了社区改造的工程,办起了食堂。李佩珍看准餐桌是和村民“博感情”最好的场所,“因为,吃饭是人最放松的时候”。她在食堂里和村民一起吃饭,利用吃饭时间和村民交流。最终,这位“接地气”的台湾专家,赢得了村民们的喜爱。

2014年受聘协助院前社规划改造的一年任务到期后,李佩珍申请延期,最后干脆留了下来。李佩珍说,自己如今每年大多数时间都呆在村子里,有时回台北,“会不适应那里的喧闹”。

4年来,通过官方和村民的“共同缔造”,院前社已经完全展现不一样的风貌。李佩珍说,在社区改造过程中,不能只追求“新”而抛弃“旧”。

如今,摆在李佩珍住处院子里的石桌,就是村民陈俊雄外婆家的旧物品。陈俊雄还记得,自己就是在这石桌上“从五岁睡到长大”。

“这些旧物品都是历史的痕迹,都带着故事。”李佩珍说,“如果一个村庄里,没有了可以说故事的东西,这还叫‘家’吗?”

因此,在村庄改造过程中,李佩珍和村民们很注重发挥旧物品的功用。像过去村民放油放米的米缸,随着时代变迁,早已失去作用,而李佩珍和村民们将它改造为花坛或园林景观中的蓄水用品等。同样,有些老厝(闽南语,意为“房子”),“没有淋浴、洗手间,没法住宿了”,李佩珍和村民们又将它改造为社区书院或小朋友放学后活动的“四点钟学堂”。

李佩珍说,这不仅仅是要传承“生活”,也是发挥中华文化“惜物”的传统。

李佩珍还和村民访问村中老一辈,找到旧的水源地,恢复村落旧的水系溪流。她说,这些都是村庄的“记忆”,只有这样才是“适合院前的设计”。

李佩珍说,虽然院前社打出了知名度,休闲产业获得很大发展,但村民们并没有全部从事商业,或靠出租房产收房租,“(很多)原先在种菜的,依然很努力在种菜”“大家找对了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去做”。

她很欣慰,院前社得到“守护”的不仅仅是“旧物”,还有一座村庄的“理想状态”。

李佩珍说,在院前社,虽然一路做起来“很辛苦很累”,但她和村民们有着“一家人的氛围”,也看到梦想在实现,这种生活“很对味”。(完)

  • 上一篇:大陆台商三代:从两岸一家亲到两岸一家人
  • 下一篇:“半导体教父”张忠谋正式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