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6日电 据台湾“中央社”报道,台湾80岁老妇“预立医疗决定”求善终,但要求去世时间一定要在凌晨0时后,让医疗团队伤脑筋。原来,老妇心疼家人,“预立医疗决定”的过程让全家有机会道谢谈心,不留遗憾。
资料图:临终关怀服务。中新社发 张云 摄80岁李姓老妇是肝癌病人,同意“预立医疗决定”。她告诉医疗团队,她的心愿是死时“不要增加痛苦就好”,但只有一个要求,“希望凌晨0时过后才能往生”。
协助咨询商讨的台大医院家庭医学部主治医师黄献梁表示,病人去世的时间无法人为控制,但老妇非常坚持,称如果医疗团队不保证“往生时间”,她就不愿签署“预立医疗决定”。
医疗团队和老妇沟通后才知道,老妇认为,按民间习俗,“在凌晨0时前死,对后辈不利”,才会希望过了凌晨0时才去世。
黄献梁透露,老妇面对死亡时,把自己摆在最后面,只为子孙着想。医疗团队肯定老妇的用心,老妇开始哭泣,陪同的家人也很感动,全家人因此事的沟通更了解对生命末期的看法、彼此的心情和爱。后来,老妇并未坚持去世时间,不过,她的心意已经传达给孩子,不留遗憾。
根据全台7家医院试办“预立医疗决定”求善终的经验,参与的民众反映普遍良好。
台大医院家庭医学部主任蔡兆勋表示,面对死亡的恐惧,一直是安宁缓和医疗推动的难处,“预立医疗照护咨商”的沟通过程可及早进行生命教育,让民众提早思考生命末期的选项,及早梳理人际关系,“早一点道谢、道歉、道爱、道别”(即“四道人生”),走到生命末端时才能无憾放下。
蔡兆勋说,家人彼此对声明末期照顾护理有共识且心意相通时,当患者死亡来临时,因大家心里温暖而平安,悲伤的程度不至于愁云惨雾,有助于缩短悲伤期,真正达到病人身安、心安、全家安的境界。
善终是每个人的盼望,蔡兆勋认为,临床遇到很多想安乐死的生命末期病人,但他们其实不想死,但因无法求生,又无法面对死亡逼近的折磨,心里不安,尊严受损,才会希望安乐死。对这些病人更应该给予关怀,协助他们找到生命的意义价值和目的,自然会转成珍惜有限的时间。
蔡兆勋透露,他画过一张图,把病人放在中间,旁边包含信仰、父母、配偶、子女、兄弟姊妹、朋友、工作等社会人际网络,指出“这些关系越不好的人就越不好走”。这也是安宁缓和医疗强调病人应肯定自我价值、“四道人生”、修补关系并对过去错误忏悔道歉的原因。
台北市立联合医院总院长黄胜坚表示,“预立医疗决定”就是“死亡准备”的过程,面对死亡,接受死亡的来临,准备妥当待办事项,常跟家人亲友讨论死亡话题及自己的心愿,有计划地做好这些准备,就不会害怕死亡。
黄胜坚也说,死亡可以是“温暖”的事,大家互相帮忙,领略失去的意义,最容易引发小区内相互关怀,让人与人之间更加紧密、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