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2月9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9日發表題為“黃背心剋馬克龍 民粹續抬頭”的文章,全文如下:
法國多處地方連續四個周末出現黃背心示威浪潮,馬克龍政府進退失據,民粹主義進一步抬頭,不但衝擊法國政壇,歐盟也更難維持團結。
這波自一九六八年“五月風暴”以來最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導火線是政府增加燃油稅推動國民轉用清潔能源,以求達到《巴黎氣候協議》的減排目標。
示威在四星期前開始,初時政府不以為意,但是逐步蔓延至全國各地,到上一個周末,更激化至巴黎騷亂,逾百人受傷,示威者中不止有人燒車和搶掠商店,還衝入地標凱旋門的博物館破壞文物展品,全國有四人喪生,導致政府轉軚取消加稅,這是馬克龍以政治素人身分就任總統一年半以來,首次一百八十度轉彎。
不過,政府轉彎太遲,示威持續,由於有無政府主義者乘機加入搗亂,這個周末,巴黎鐵塔和羅浮宮等景點紛紛關門,政府呼籲食肆不要在門外擺放桌椅,居民不要外出,各地球賽要改期,全國出動近九萬警力嚴陣以待。
百姓覺精英施政“離地”
示威繼續的原因,是抗議訴求已經由反對增加燃油稅擴散到其他範圍,學生反對政府改革公開試制度,基層反對政府削減福利,被連鎖集團壓價的農民,不滿政府遲遲未提高食品最低價格,工人要求推前退休年齡,示威者政治光譜極闊,由左翼社會主義者到右翼民粹主義者,還有年多前總統大選中投過馬克龍一票的人,當中不少都要求他下台,支持度近日跌剩百分之二十三。
馬克龍當初以政治素人的身分當選總統,是因為法國經濟差,失業率高,民眾對傳統執政的左右兩派政黨大失信心,又不欲極右民粹主義者馬琳勒龐上台,馬克龍的中間路線成為選民寄望所在。德國在本世紀初透過經濟改革脫困,財政健全,失業率低,在歐盟的話語權大增,總理默克爾成為歐洲的“定海神針”,法國亦希望透過改革,重拾競爭力和重振國力。
可是馬克龍政府推行改革眼高手低,通常改革會即時觸動既得利益者,而產生的益處要待時日顯示,因而往往要經歷“先見其害未見其利”的階段,考驗民眾的承受程度和耐性,馬克龍的弱點就是與百姓感受脫節。
歐盟日後路向添變數
馬克龍以減稅刺激經濟,放寬僱主解僱員工的規模以增加勞動市場競爭力,開罪了左翼勢力,又遭批評為明顯富有階層,中下階層見自己生活水平沒有改善,增加燃油稅進一步打擊生計,尤以職業司機和鄉郊需駕車代步者為然,百姓覺得這個投資銀行界出身的上層精英不理解民間疾苦,抗議火頭因而在全國各處燃起。
今次的黃背心行動,並非由工會組織或政黨帶領,而是透過社交網站迅速擴散,有參加者形容有如“阿拉伯之春”,實際上更似美國民眾在社交網站影響下推特朗普上總統寶座,顯示右翼民粹主義進一步在歐美社會抬頭。
馬克龍視自己為默克爾自由主義同道人,合力對付近年在歐美政壇冒升的保護主義和民粹主義,奈何默克爾收容難民的立場不受本土和民粹主義者歡迎,拖累所屬政黨選舉失利,辭去黨主席並宣布不角逐連任總理,而馬克龍自己在法國的地位亦因亂局而動搖。歐盟多國因為經濟和難民問題,導致民粹和本土主義政黨崛起,有的甚至當選執政,恐令歐盟內部關係面對更多挑戰,削弱歐盟實力,令歐盟日後的路向出現更多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