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6月26日電 題:團結互助情系桑梓 僑界成維護香港繁榮穩定中堅力量
中新社記者 楊喆
1957年,印尼華僑代表余連慶獲邀參加北京國慶觀禮,感嘆於祖國欣欣向榮,於兩年後移居香港,創立裕華國貨,寓意“富裕中華”;1974年,余連慶之子余國春留學回港,逐步接手裕華國貨,並長期團結各界,積極推動香港回歸和愛國愛港活動。
如今,已擔任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會長的余國春仍記得,父親當初創辦“裕華”的初衷,一是希望將中國優質產品經香港賣向海外,同時也想藉此增加國家的外貿和外匯。留學國外時,父親也時常提醒他多多瞭解中國文化。
這樣的愛國情感傳承在香港僑界非常普遍。作為香港社會重要組成部分,僑界一直心系祖國,甚至會延續數代人。香港回歸20年來,僑界更大力推動愛國愛港力量發展壯大,維護香港繁榮穩定。
很長時間裡,作為國際化都市,香港都是中外交流合作的窗口,而僑界更起到重要作用,他們將大量資本、技術和人才引入,有力推動了國家現代化建設。同時,他們也熱心公益,通過慈善項目幫助內地有需要的人。
“中華民族是很特別的民族。”香港僑界社團聯會主席陳永棋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全世界到處都有華人的足跡,但不管過了幾代他們都認同自己的華人身份,也都有一顆中國心。在整個國家的發展過程中,華僑貢獻良多。
上世紀80年代,中英就香港前途展開談判,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香港社會中有部分疑慮的聲音。但余國春堅定地留在香港,並開始在九龍西區聯系各界人士,自發地舉行國慶等愛國活動。“當時在香港,進行國慶活動並不容易,會遭人破壞,但為了凝聚各方面愛國力量,我們堅持了下來。”
回顧回歸前後,余國春難掩激動:“從前我們是寄人籬下,沒有身份,沒有護照,外出不易;回歸後當我們出示特區護照,各國家都會歡迎。”
陳永棋告訴記者,回歸前,部分香港人不瞭解國家情況,有所擔心,選擇移民。但當香港回歸幾年後,其中也有不少人回流返港。“這顯示出‘一國兩制’的巨大成就。其中雖有崎嶇,但我從來沒懷疑它會成功。”
正如陳永棋所言,20年來,“一國兩制”在香港實踐取得巨大成功,香港經濟社會也持續保持繁榮穩定發展。
回歸後,愛國的香港僑界社團也開始逐漸形成合力,共同發揮作用。2004年,僑界人士陳有慶聯同余國春、陳永棋等人成立了香港僑界社團聯會,並逐漸發展為全港規模最大的僑界團體聯合組織。
“那之前,香港僑界人士分散在各個社團和行業。香港僑界社團聯會的成立,讓全香港不同的華僑界別都集中起來,讓僑界社團成為一個整體。大家團結起來就是力量,僑界的作用因此得到更好發揮。”陳永棋說。
更加團結的僑界,在香港社會影響力愈加增強。在經濟建設中,僑界促進香港與內地聯系,助香港搭乘國家發展快車;在重大事務上,僑界敢於擔當,勇於發聲。
“香港僑界已成為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中堅力量。”國務院僑辦主任裘援平對僑界有這樣的評價。
當前,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為香港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其中僑界作用也倍受關注。據統計,在全球約200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萬華僑華人中,近4000萬分佈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
余國春認為,香港僑界在“一帶一路”可扮演“民間使者”的角色。“香港僑界人士來自世界各地,很多在當地有一定身份,瞭解當地文化和習俗,在司法、人脈方面也頗為熟悉,可為深化交流合作奠定人文基礎。”
時值香港回歸20周年,香港僑界社團聯會今年將舉辦一系列慶祝活動,並會邀請世界各地華僑華人來到香港。余國春說,希望更多華僑華人來看看今天“馬照跑、舞照跳”的繁榮香港,親身體會回歸20年來香港取得的成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