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3日電 香港《經濟日報》23日發表題為“標普評估滯後 投資者毋須恐慌”的文章,全文如下:
標普繼調低中國長期主權評級後,昨也下調本港信貸評級,並非本港信貸風險出問題,而是中港經濟密切,恐內地債務波及本港。惟標普評估滯後,未能反映內地實際經濟情況。
槓桿負債率降 資金“脫虛入實”
標普下調中國評級,理由是信貸強勁增長,令債務上升,增加了經濟金融風險。這是標普18年來首次下調中國評級,也是繼穆迪今年5月後,第二家西方評級機構調低中港信貸評級。受消息拖累,港股昨下跌0.82%,滬綜指跌0.16%,深成指跌0.26%。
內地債務嚴重,但爆發債務危機風險,卻不像穆迪和標普所預估那樣高,底因有三。
首先,兩家評級機構跟不上內地經濟發展步伐,以致評估滯後。若果是9至12個月前發出降級還說得通,因為中央近一年來加力去槓桿,已取得一定成效。中國社科院數據顯示,金融槓桿率由去年底的72.4%,降至今年首季71.2%,而實體經濟槓桿率同期亦由234.2%增至237.5%,顯示金融去槓桿取得進展,資金亦開始“脫虛入實”。
與此同時,經濟和企業負債都有所改善。截至今年7月,國企利潤累計按年上升23.1%,資產負債率為65.75%,低於去年同期0.44個百分點;而企業利潤上升21.2%,工業企業負債率為55.78%,比去年同期下跌0.6個百分點。銀行不良貸款率亦由去年第三季1.76%降至現時1.74%。L形經濟已在去年成功築底,並持續穩固下來,令今年上半年經濟增長達6.9%,明顯高於去年的6.7%。
對華認知不足 預言經常落空
其次是標普和穆迪對中國國情認知不足,以西方標準看中國經濟,以致經常誤判,預言落空。中國外債少,外滙儲備高逾3萬億美元,足以應對外部衝擊,故不會像一些發展中國家無力償還外債而陷入債務違約風險。而且中國的國民儲蓄率達GDP的46%,不但是美國人的2.5倍,更高世界平均水平1倍,為內地企業債務融資提供支持。
更重要是兩家評級機構都低估中國防控風險能力。中國基本仍是個封閉經濟體,一旦出現債務危機,中央政府有相當多工具,包括行政措施緩和風險,例如動用國有銀行、國企、社保基金等,仍能控住局面。
中港經濟關係愈來愈密切,即使本港評級被波及遭下調,但因港府發債少,故對港影響不大。本港銀行業近年給予內地貸款增加,但所佔比率不大,毋須因內地去槓桿減債而憂慮會對港造成重大衝擊,投資者亦毋須為評級下調而過分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