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9月27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27日發表題為“解勞力不足 勢趨智能自動化”的文章,全文如下:
城巴奪命車禍揭示公司難聘請司機,不止巴士司機,連的士和小巴司機都人手不足,安老護理、建造業和飲食業等基層工種亦然,不僅令輸入外勞議題不息,並將逼使更多企業透過自動化來降低人手需求壓力。
政府在兩年前預計本港勞動人口明年達到三百六十五萬頂峰後滑落,實際上,最新統計顯示,現時勞動人口已經遠超預算去到三百九十七萬,但是失業率仍然維持在百分之三點一的低位,就業不足率更低至百分之一點一。
經濟好景,人手短缺現象短期內不會改變,尤其是旅客來港回復增長,旅遊和零售相關行業人手需求復升,過去旅遊旺市吸引了大量司機轉駕旅巴,不止公共運輸業,連校巴都不容易聘請司機。
全民就業 各業互搶人
人手短缺,一些要長時間工作環境較差或需大量體力勞動的行業,難以吸引新血加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指出,一些行業正面對基層員工數目下降的挑戰。
為免這些基層工種青黃不接甚或後繼無人,當局可鼓勵延長工作年齡,包括押後退休,或者向聘請年滿四十歲轉行者企業提供中年再培訓津貼,以及吸引更多家庭婦女投身職場。但這些只能夠暫解燃眉之急,而且部分行業,例如公共交通服務等,總不放心讓“超齡”司機繼續駕駛。
長遠解決方法,還是要吸引青年入行,進行健康的新陳代謝。這需要提高行內待遇及改善工作環境,並且加強專業培訓和資格認可,讓青年看到晉升前景,職業訓練局為此推出多種專業培訓課程。不足之處是全民就業情況下,十個茶壺九個蓋,這些改善措施只會成為行業之間互搶人手的競爭,基本的短缺情況未能紓解。
因此,輸入外勞和吸引移民,始終是不容放棄的補充勞動力途徑,尤其是安老護理,根本難以吸引本地青年入行。而另一個途徑,就是利用工業自動化和人工智能操作,減低對人手的要求。
智慧城市 巧用勞動力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日指出,須有系統地檢視各行各業人手不足情況,看看有多少可從創新科技去解決。
建造業已考慮引進預製組裝技術,把地盤工多轉移至環境較舒適的工廠;有物業管理公司用機械人在深夜巡邏大型屋苑內的花園等公共空間;有超級市場設立自助付款櫃枱。這些都是針對建造、物業管理和零售基層人手不足而推行的自動化設施,現階段並未普遍,但趨勢將迅速發展。
科技不斷創新,現時中美兩國都有“無人超市”在試業,條碼識別和電子支付成就了不經超市人手的購物過程,而新款手機更具備臉型識別身分功能。香港銳意發展智慧城市,有助紓緩日後勞動人口萎縮的危機,關鍵是如何善用在革新和自動化過程中騰出來的勞動力,避免由勞動力不足一下子變成失業率大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