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3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當局銳意進一步將本港打造為“易行城市”,去年公布的《香港2030+》研究,內裏曾經提及不少提升行人易行度的建議,如重新審視行人流量高的地區、考慮地下行人網絡的整體規劃等。據了解,當局在完成為期六個月的公眾諮詢後,目前仍在整理過程中所收集的意見,但預計短期內可以先行落實一些“行動為本”的計畫,料可為本港長遠打造為“易行城市”帶來示範作用。
當局去年公布《香港2030+》的研究時曾提出一系列策略性建議,希望透過規劃和城市設計,將香港建構為一個宜居城市。根據當中的“宜居高密度城市的規劃及城市設計”專題研究,當局認為應把利便行人的概念,融入到建設環境及行人網絡的規劃及設計中,並物色試點以推廣便利行人的街道,並應抓緊機會,把“暢行街道圖”納入到區域性城市設計圖的一部分,重點提供足夠有效闊度的行人路、更多綠化、在適當地點設置足夠公眾座位,以提升市民的步行體驗。
當局亦估計,有需要在近年進行的行人環境規劃研究基礎上,再重新審視行人流量高的地區,以增強其可步行性,而隨著地下空間的發展在未來越趨普遍,有需要就地下行人網絡的整體規劃作仔細考量。
報告特別提到,香港作為一個亞熱帶城市,市民往往在下雨天時會在狹窄的行人道上,遇到傘碰傘的情況,或在街道遊走時飽受猛烈陽光的煎熬。為提升行人的舒適度,當局應把握機會沿著主要行人走線豎立上蓋,特別在集體運輸樞紐附近,以鼓勵市民徒步往來公共集體運輸樞紐的第一里或最後一里路。
何文堯認同,本港年輕一代較怕日曬雨淋,或需要在有適當步行地點豎立上蓋,但卻不希望社會因而建成一條條的“冷氣管道”。他坦言:“走完一段路,若然完全不出汗,運動效果其實也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