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3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由香港學生飼養的六條蠶蟲去年隨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升空,其後蠶蟲返回地球後成功產下蠶卵,國家航天工程辦公室昨天把太空蠶後代轉贈給本地中學繼續飼養。有參與計畫的中學老師表示,蠶蟲適應力強,飼養時須留意環境的濕度和溫度。
去年十月,香港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的學生提出“太空養蠶”計畫,獲國家航天局接納,於神舟十一號升空期間,安排六條蠶蟲跟隨升空,研究蠶蟲於無重狀態下能否吐絲結繭,進而研究蠶絲是否適用於製造太空衣。在實驗中,有五條蠶蟲能成功吐絲結繭,經過低温保存,太空蠶返回地球後,順利產卵,繁衍後代。國家航天工程辦公室昨轉贈十二條太空蠶後代,予宣基中學繼續飼養。
香港基督教宣道會宣基中學物理科及科研隊周穎熙老師表示,去年負責項目、現時已升讀大學的同學於研究期間飼養逾百條蠶蟲,已成為“養蠶專家”。他表示,當她們得知轉贈消息後,均感到興奮,將重回校園,指導師弟妹飼養太空蠶後代。他表示,太空蠶曾受過輻射,體形較細小,但蠶絲韌力較高,飼養方式與一般蠶蟲分別不大,主要餵飼新鮮桑葉。他指出,太空蠶屬秋豐蠶品種,適應力較高,但飼養時須注意控制環境的溫度和濕度。
周穎熙表示,參與研究的同學需思考蠶蟲如何在無重狀態下生存,過程中用上不少學科知識,十二條太空蠶後代將置於中學實驗室內,由中四、五學生繼續飼養。他透露,校內學生正計畫參與未來的全國科研比賽。
昨日宣基中學先接收六條太空蠶後代,其中四條已結繭,一條正準備吐絲結繭,另一條則屬於五齡蟲。蠶蟲的成長可分為五階段,由一至五齡蟲劃分,每次蛻皮則成長一次,增加一齡。蛻皮時,蠶蟲會吐絲固定在蠶座上,漸形成新皮,褪下舊皮。成長期間,蠶蟲的胃口漸漸增加,體重可大約增加一萬倍,直至步入五齡蟲階段後,蠶蟲便會停止進食,預備吐絲結繭,亦即是坊間經常提及的蠶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