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10日電 房屋問題影響情緒,有機構調查基層住戶發現,逾四成人有抑鬱症及焦慮症傾向,當租金佔收入比例愈高,就愈多人有焦慮情緒。有曾住在劏房的住戶坦言,家中太擠迫,加上生活壓力大,曾向小朋友亂發脾氣。
香港《大公報》報道,明愛社區發展服務在今年五至八月訪問429位住在劏房、寮屋和板間房的基層人士,六成受訪者的租金佔收入比例超過三成,中位數達34.5%,高於國際對租金可負擔能力定義的標准。逾七成受訪者的人均居住面積不足76平方呎,屬於公屋標准的“擠迫戶”。
發言人李紹勤指,租金壓力和惡劣的居住環境,加劇住戶抑鬱情緒,45.5%受訪租戶在測試中有抑鬱症傾向,44.1%有焦慮症傾向。
當中,租金佔收入30%至49%的受訪者中,四成半人有焦慮傾向;租金佔收入達50%的受訪者中,更有五成半人有焦慮傾向。
容易“發火” 子女受罪
Yoyo一家四口曾住在觀塘僅百餘方呎的劏房,家庭收入只有丈夫的1.5萬元月薪,劏房月租則高達6000元。她坦言環境擠迫,自己曾經情緒失控,“我一轉身,就會踩到小朋友或者玩具,情緒出嚟,就會對他們發火。”結果影響親子關系。Yoyo一家於去年11月,成功轉介入住深井“光屋”一個300多平方呎的單位,月租減至4000元,可以暫時鬆一口氣,“細路終於有地方玩。”
現時一家三口住在元朗貨櫃屋的阿章說,自己沒專業技能,在地盤做散工,月薪約1.5萬元,是家庭唯一的經濟支柱,但租金達6000元,冷氣費再加1000元,經濟壓力甚大,坦言“有時會無端端發脾氣。”
李紹勤期望,政府可用現金方式津貼正輪候公屋的基層,助他們紓緩住屋壓力,重新制定租金管制,長遠亦應加快興建公屋,亦歡迎貨櫃屋等過渡性房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