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12電 香港《星島日報》12日發表的社論指,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貫徹其新風格,少作政治方面的糾纏,不急於推動政制改革,把重點放在務實改善經濟民生,當中包括不少突破傳統思維的創新策略,至於土地不足的老問題,卻難言短期內可解決。社論全文如下: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首份《施政報告》貫徹其新風格,少作政治方面的糾纏,不急於推動政制改革,把重點放在務實改善經濟民生,當中包括不少突破傳統思維的創新策略,至於土地不足的老問題,卻難言短期內可解決。
林鄭月娥沒有明言任內是否不推行政改和就《基本法》廿三條進行本地立法,重申一切要待社會氣氛改善,才會處理。她並以昨日出席立法會時部分議員對她的不禮貌對待,作為目前氣氛不宜的證據。
以現階段的行政與立法機關的關係,重推政改只會導致又一輪激烈爭議和社會空轉,單是高鐵西九總站一地兩檢,已經是對兩者關係的嚴峻考驗,一地兩檢時間緊逼,不能不議,廿三條立法和政改,則可以有較長的等待時機空間。
這個時機,要待社會願意就這些敏感議題達成共識,要凝聚社會共識,政府需要積極回應社會各方面的訴求,改善氣氛,減少對峙,不讓政治爭議損害經濟發展,延誤改善民生。
應付新開支 須做大個餅
林鄭月娥以公共交通費資助,作為《施政報告》其中一個創新例子,這項可令二百萬市民受惠的新政,脫胎自民間要求政府把所收港鐵股息用來減輕市民車費負擔。
過往政府覺得這種專息專用的做法離經叛道,現在政府卻願意從這個出發點思考,結果決定由庫房直接津貼,受惠者不限於港鐵乘客,還擴及其他交通工具,並且與八達通公司研擬出一套方便市民的津貼方法,既符合一貫的收入統歸庫房分配的做法,又達到利民的效果。
這種融匯創新與傳統的做法,同樣見諸當局打破慣例推出兩級利得稅,但是堅持維持簡單稅制。
《施政報告》提出種種新猷和惠民措施,除了六百億元的一次過開支,還有對長遠財政承擔持續產生影響者達一百二十億元,包括少收稅款、各項津貼和增加公務員人手編制百分之三。林鄭月娥形容自己的“理財新哲學”是政府把資源“用得其所,用得及時”,可以大大減低因延後處理問題而帶來的額外財政負擔,並達到“急民所急”的效果。
連年經濟順景和保守理財為庫房累積了一萬億元儲備,今年經濟增長又勝去年,林鄭月娥因而認為這些額外開支是長遠財政可以持續應付。不過,當局仍須居安思危,要為應付經濟逆境綢繆,並且加大力度積極創富,推動經濟增長,“做大個餅”來應付開支增長。
這需要充分利用內地進一步改革開放,以及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機遇,並且發展創新科技,達到利便市民和促進經濟增長的雙重目的。
增闢土地仍步步為營
至於市民居住和置業的老問題,林鄭月娥雖然有“港人首置上車盤”的新意和大推綠置居的計畫,但是樓貴的基本原因是土地供應不足,令房屋數量追不上需求,《施政報告》對這個急待應付的難題,卻未見有中短期的具體解決方法。
在首置上車盤方面,林鄭月娥打發展商土地儲備的主意,但是對於合作起來如何避免標籤為“官商勾結”,仍有很多細節有待研究,以致政府首先要撥出一幅官地來試行,數量有限,也要三、四年後才落成,對救“近火”作用不大。
至於其他闢地方法,林鄭月娥表示不願意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有結果前“先斬後奏”,而小組要待明年才開始諮詢公眾謀取共識。看來政府在加速拓地方面仍面對一定困難,也要顧及社會的敏感反應,故須步步為營,欲速不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