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0月11日電 據中新社報道,外交部駐香港特別行政區特派員公署特派員謝鋒11日在香港《南華早報》發文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與國際社會帶來新機遇。
謝鋒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由廣東珠三角地區的九個城市和港澳兩個特區組成,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2016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達1.39萬億美元,相當於亞洲第五大經濟體。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是紐約灣、舊金山灣、東京灣三大灣區總和的4.5倍。這裡還聚集了17家《財富》世界500強企業總部,4所世界50強高校。據預測,到2030年,大灣區經濟總量將再增2倍,達4.62萬億美元,居世界灣區之首。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在未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過程中極具發展潛力和指標意義。
謝鋒表示,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是中國最國際化的大都市,也是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在連接中外方面具有獨特優勢。香港在大灣區建設中不僅將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將迎來自身發展的新機遇。
他指,香港連續23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香港擁有成熟的普通法體系與良好的法治基礎,會計、監管等制度同國際接軌,政府廉潔高效,專業服務一流,營商環境便利,營銷網絡遍佈全球。另一方面,廣東科研投入高、產業鏈完善、上下游配套齊全,先進製造業基礎雄厚,且腹地廣闊,與香港互補性極強。
他又提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國際投資者而言也是難得的新機遇。大灣區打造“一帶一路”海陸空綜合物流交通樞紐,需要打通基礎設施,昇級航運物流;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需要吸引和對接全球創新資源,推進聯合研發;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需要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等產業發展;共建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需要加大對生態環境、教育、醫療、休閑娛樂等領域投入。這些都是新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國際投資者參與合作的潛力巨大。
謝鋒認為,內地+香港+外國三方合作已經有一些比較成熟的模式。如總部在深圳、生產基地在惠州、海外業務通過香港的“TCL模式”,內地企業到香港上市再走向世界的“騰訊模式”,香港科技靈感在內地大展宏圖的“大疆模式”等。這些成功故事充分展現了港粵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光明前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