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2日電 《星島日報》指,由國企牽頭的財團,以四百零二億元購下長實集團手中的中環中心七成半業權,創下香港歷來金額最大的單宗物業成交紀錄,反映香港作為國際貿易和金融中心繼續吸引大量海外和內地資金來投,供應緊張的中環商廈更是身價不菲,香港需要發展更多中心商業區來應付需求。
根據政府統計,目前有八千多家內地和海外公司在港設立,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三,當中有一千四百多家以香港為地區總部,尤以日本公司為多,今年八月與去年相比,商廈租金升了近百分之五,而供應較為緊張的甲級商廈,租金升了百分之六。
商廈租金上升,反映香港商業蓬勃,各類企業增加,需要更多寫字樓做生意。香港近來經濟增長比早兩年強勁,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調高了今年全年經濟增長預測,更指出至少會增長百分之三點五,遠勝去年,比回歸以來的平均增長率為高。
海內外企業紛來港設點
隨着內地經濟繼續以中高速增長,以及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帶給香港的商機,再加上香港的傳統地理優勢,以及通訊、法律等方面的優質服務和制度配套,勢將吸引更多公司來港開業。無論商廈價錢和租金成本多麼貴,只要有錢可賺,都會有公司租購,包括自用和投資。今次中環中心的買家,便是用家和投資者的混合體,中國國儲能源化工集團佔股五成半,其他投資者佔股四成半。
對眾多企業來說,中環本身就是一個品牌,集團總部或寫字樓能夠躋身中環,是身價和地位象徵,尤以一些希望打響國際名堂的內地企業為然。這些企業願意付出較高的溢價,在中環租購寫字樓,當做宣傳費。一些能夠提供企業命名權的中環甲級商廈,更是炙手可熱。
填海打造新中心商業區
近年有巨型國企欲立足中環,花了幾年時間才找到地點適中、空間夠大和可以提供命名權的合意地方,有企業欲擴充本身在中環的寫字樓都困難重重。一些本來有重建甲廈潛力的中環建築物,包括中環街市和原政府合署西部,紛紛受到保育,令中環商廈供應增長極為有限。香港老牌發展商恒基地產,今年五月就不惜以二百三十二億八千萬元,投得美利道停車場大廈,以重建成優質寫字樓。
中環寫字樓供應緊張,部分企業已經移師到港島東,甚至打維港對岸主意,去尖沙嘴、紅磡和東西九龍,部分舊工廠區今天變成商廈林立。政府亦有意打造啟德一帶為第二個中心商業區。
商廈需求有增無已,中環擴大供應的能力有限,區內商廈會繼續做天之驕子,港府實有必要不停增加商廈供應,除了啟德和舊區重建,還可在大嶼山和港島之間填海造島,打造第三個中心商業區,以免因為土地供不應求而窒礙香港的經濟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