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1日電 香港《文匯報》1日發表題為“滿足房屋需要 須增土地供應”的文章,全文如下:
特首林鄭月娥昨天澄清,她早前接受媒體訪問時所說的80萬個出租公屋單位不是公屋建屋目標或“封頂”,未來建屋量相比長策只會有增無減。公屋是基層市民的重要生活保障,特首的解釋有助釋除公眾疑慮,顯示政府照顧基層的一貫立場。缺乏土地是本港房屋問題的癥結所在,未來無論增建公屋,還是推出綠置居等置業為主的資助性房屋,社會各界必須以市民整體利益為重,理性探討,凝聚共識,群策群力,解決土地供應的難題,支持政府的房屋政策,造福市民。
據媒體報道,林鄭月娥早前受訪稱,80萬個出租公屋單位足夠應付基層家庭需要,傾向將新建公屋轉作綠置居。這一說法引起社會極大關注。她昨天澄清指,她當時討論的是房屋政策概念問題,不是為公屋數量訂出目標或上限,房屋供應會以長遠房屋供應策略為基礎,不存在“走數”或“不尊重長策訂的建屋目標”。她認同公屋是保障基層住屋需要的安全網,政府會致力縮短輪候時間,重申綠置居只是其中一個可行的方法,目的是為有能力而希望置業的公屋戶提供置業階梯向上移。林鄭澄清了報道對政府為公屋數量“封頂”的誤讀,市民不必擔心政府因為推出綠置居而停建公屋,更不存在“政府逼人買樓”的問題。
面對長期困擾香港的住房問題,林鄭月娥提出“以置業為主導”,打造環環相扣的置業階梯,在現有的居屋之下增加綠置居,在居屋之上新增“首置上車盤”,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同。不過,要落實幫助市民“上樓”、“上車”,土地供應始終是核心。房委會8月的最新數字顯示,公屋申請總數高升至27.8萬宗,一般申請者的公屋輪候時間平均為4.7年,重上去年年底的高位。在公屋供應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把原有公屋用地起綠置居,難免顧此失彼,公屋輪候的隊伍可能越來越長,市民的關注可以理解。但問題的核心,無論是公屋、綠置居,還是首置上車盤,歸根結底,還是要面對地從何來的問題。
其實,香港並不缺地,只是拓地建屋牽涉錯綜複雜的利益,例如綠化地、郊野公園不能動、不能填海,新界東北發展計劃遭拉布狙擊,土地改劃遭人以司法覆核阻延,以致公營房屋供應未能達標,私人市場樓價屢創新高,貴絕全球,普羅市民一是望樓興嘆,一是淪為“樓奴”。
香港需要更多土地,興建更多房屋,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白。拖慢土地供應,必然減少房屋供應,增加樓價和租金的上升壓力,受苦的是普羅大眾。為了市民的福祉想,社會各界包括立法會議員應言行一致,勿再說一套、做一套,必須以實際行動支持政府拓地建屋,共同解決房屋問題,回應市民殷切的住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