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3日電 據中新社報導,粵港優勢互補明顯 大灣區創科合作前景廣闊
中新社記者 曾平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今年10月發佈的首份《施政報告》中表示,特區政府會積極推進大灣區建設,為香港推動產業多元化創造有利條件,特別是在拓展創新及科技發展方面。多位創新科技領域人士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與珠三角城市各自的優勢明顯且互補,大灣區的創新科技合作前景廣闊。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教授席寧表示,香港的優勢在於連接東方和西方,這種連接不僅僅在於貿易和物流,更重要的還包括法律、金融、智力資源,以及文化、市場和產業的連接,這些方面香港可以引領其他城市。而香港相對薄弱的產業則需要通過內地城市來彌補。
致力于機器人研發的席寧建議,香港有三所研究機器人的高校,相關基礎研究在世界範圍內領先,可在香港成立機器人檢測中心,為想要打入國際市場的內地機器人提供國際標準的檢驗和認證,也為意在進入內地市場的國際機器人做國家標準的檢驗和認證。這樣可發揮香港優勢,把世界機器人的市場連接起來。
香港的人工智能基礎研究也有較好積累。商湯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EO徐立表示,香港中文大學多媒體實驗室被稱為計算機視覺界的“黃埔軍校”。2011年到2013年間,實驗室在世界頂級計算機視覺會議CVPR和ICCV上,發表14篇關於深度學習的論文,占據全球共29篇的近一半。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商湯很多科研人員都來自這個實驗室。
徐立指出,近年來隨著“深度學習”熱潮的興起,香港的AI人才也在更多地走出實驗室,推動技術的商業化和落地。
生命科技是另一潛力領域。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會主席羅范椒芬認為,生命科技將在大灣區大有作為,而香港在醫療方面擁有優勢,也有很多空間與內地合作。
她指出,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的醫學院位於世界前列,城市擁有很好的醫療體系,成績最好的學生也願意進入醫療行業。科研方面,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在香港成立首個國外研究中心,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也已經在港落戶。而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依託自己團隊的同一基礎研究,目前已經成立3家公司,分別做無創產前診斷以及抽血驗肺癌、鼻咽癌等應用。
羅范椒芬認為,香港和內地在創新科技方面的合作,首先要促進兩地的相互瞭解,發現各自的優勢,再找出兩地的結合點。而大灣區在整體層面需要更系統地規劃,政府與民間需要合作,各城市之間應設立具體工作小組,甚至圓桌會議,一層一層地把問題提出來,再由專家小組落實,有針對性地去解決問題。
她希望大灣區能够組成一些科技的聯盟,比如人工智能聯盟、大數據聯盟、製造業聯盟等等,各持份方通力合作,共謀經濟發展。
香港數碼港董事會主席林家禮也認為,應考慮成立大灣區委員會之類的政策溝通機制,通過務實、定期、常設的辦公機構去推行不同的政策協調,以達到整體協同效應,包括如何處理跨境讀書、跨境就業、跨境旅遊、跨境養老、跨境醫療、跨境投資、跨境創業等。也可考慮成立大灣區發展銀行,一方面承擔傳統開發銀行功能,另一方面成為推動新經濟雙創的動力,定位應是“一個新經濟的開發銀行”。
林家禮表示,大灣區11座城市的互補性很大,香港和澳門擁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內地9座城市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已經積累一定能量和資源,擁有深厚的發展基礎。將來高鐵以及港珠澳大橋通車以後,各城市互聯互通指數很高。他相信有高度政策資源和一致性來支持的粵港澳大灣區有條件成為世界領先灣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