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10日電 據中新社報導,港青創業新機遇:從大灣區對接全世界
中新社記者 殷田靜子
多名香港青年及青年工作者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香港青年應該將視野放在粵港澳大灣區,繼而對接國際市場。大灣區能為香港青年帶來更大的創業和就業空間。
香港霍英東集團副總裁、前香港青年聯會主席霍啟剛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青年來說,“既是機遇,更是一條新活路”。
他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和“智能時代”的雙重背景下,發展科創產業是避免香港被邊緣化的“重要籌碼”。而香港產業結構單一,大量就業機會都集中在金融業和房地產服務業,大灣區則能為香港青年帶來更大的創業和就業空間。
“創業者為何把自己局限在香港?”霍啟剛反問。他認為,香港青年應該利用大灣區的人才和資源優勢,把視野放在大灣區及其周邊地區,乃至整個龐大的內地市場,繼而對接國際市場。
他強調,香港在教育、科技研發、知識產權及相關專業服務方面都具有優勢,有利於激勵創新,如果能把這些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鏈優勢結合發展,將有機會形成新的全球競爭力,為青年創業提供堅實基礎。
與其持類似觀點的,還有經常往返于香港和內地的青年民建聯主席顔汶羽。
“現在香港的創業氛圍越來越好,但空間窄了一點。”顔汶羽說,大灣區面向整個內地市場,其擁有的人才資源網絡,能為有志在內地創業的青年提供更大、更好的發揮空間。
顔汶羽認為,每個城市都有各自的優勢,香港在金融、法律、仲裁等方面與國際接軌的制度,“是其他城市都無法做到的”。
今年10月,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其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特區政府承諾推動香港作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並鼓勵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法律業界提昇合作水平。
香港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劉鳴煒認為,設立大灣區法律合作平台,可以便於三地業界互通信息、培訓人才和建立人才庫,他相信在就業、創業、人才流動方面,對兩地青年都能帶來機遇。
他補充道,特區政府也將致力鞏固香港作為人才教育培訓的樞紐,為本地及鄰近地區培養人才,以及透過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商機,增加青年人就業、創業和發展空間。
粵港澳大灣區中蘊含著許多嶄新的發展機遇,但要落到實處卻也有不少亟待完善之處。
霍啟剛和顔汶羽不約而同地提到,要使香港青年進一步擁抱灣區機遇,目前存在的部分政策限制尚需打破,政府對大灣區的政策宣傳亦應更加到位。
在佛山創業的香港青年葉興華表示,自己很難在網上找到關於置業、社保、稅制等政策的相關資訊。由於不瞭解內地部分地區的政策,他曾錯失很多優惠申請的機會。此外,沒有內地身份證也限制了公司部分正常招聘的程序。
他希望,香港在內地的常駐機構能更多與香港青年溝通交流,提供導師資源,讓企業與政府有更多接觸,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當地生活。
中共十九大報告也指出,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曾在深圳實習的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及法律系畢業生譚建忠說,實習過程中,他不僅瞭解到國家的經濟實力,也明白了要想走向國際,必須依靠國家的資源和平台。
他表示,有的香港青年不願意邁出第一步。他希望多一些民間團體組織香港青年多去大灣區其他城市體驗,增加對內地的認識,消除“抗拒”心理。
“哪裡有發展,哪裡就是機遇”,霍啟剛說,年輕人就是要闖要拼,希望香港青年把握住粵港澳大灣區這一歷史機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