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14日電 申訴專員批評食環署抽檢蔬果不足,做法寬鬆。
《頭條日報》社論指出,港人食用大量蔬果,入口貨從四方八面而來,檢測困難,但不應採取“懶懶閒”的態度,須徹底改革。首先要正本清源,要求入口商提供蔬果供應地的衛生證明,是把關的第一步;二是檢視各口岸的人手是否足夠,必要時適當增加,並檢討抽樣手法,做到真正的隨機抽驗,不容漏網之魚出現;三是規定進口蔬果必須先存入貨倉,由食環署人員定點抽樣,在批發層面檢測把關,一旦發現蔬果有問題,阻截和回收會比在零售層面有效,也減少市民中招的機會。
《文匯報》社論指出,香港食安工作長期受到市民較大信任,港人亦以此為傲,如果香港蔬果品質檢驗存在明顯漏洞,監管不能與時俱進,埋下食安事故的隱患,就是辜負市民的信任。為保障市民健康、維護香港食得放心的國際形象,有關當局必須從善如流,增加資源提升食品檢測的能力和效率,採取寧緊勿鬆的高要求、高標準,及早堵塞食安監察的漏洞。香港進口蔬果數量龐大,進入零售市場前進行口岸邊檢、批發市場抽驗,不可否認工作量大,食環署和檢驗部門難免承受巨大壓力,但這絕不是食安專責部門檢測放軟手腳的理由。
當局曾透露,正研究運用強積金助市民置業。
《信報》社論認為,對於很多人而言置業並非純粹用以居住,多多少少帶有投資期望升值心態,因此才有樓價不斷攀升,買家反而更加趨之若鶩的現象。如此說來,容許動用強積金幫助市民置業投資,或許有點兒捉錯用神。一方面固然必須考慮投資失利的風險,另一方面,如因為更多人投入置業市場而推高樓價,後果未必人人樂見。強積金儘管諸多弊端讓人詬病,但其原則始終是強制市民為退休作出儲蓄準備,容許提款買樓的研究不宜輕率為之,否則有機會跌入好心做壞事的陷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