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14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14日發表題為“根治塞車要靠第四條海隧”的文章,全文如下:
紅磡和東區兩條海底隧道塞車情況變本加厲,政府向立法會提交文件,重提透過加減收費把部分紅隧車流趕去西隧的建議,並且由庫房補貼西隧損失的車費收入,到時中環灣仔繞道已全線通車,足可吸納這項分流帶來的額外汽車流量,關鍵在於政治上如何妥善處理有關安排涉及的爭議。政府除了分流,還須加快研究興建第四條過海設施。
昨日雨天,紅隧往九龍方向的車龍一度沿東區走廊延綿至北角碼頭。至於平日上下班時間,紅隧和東隧塞車已成常態多年,現時分別“超載”逾七成和近四成,至於西隧因為私家車和的士收費比紅隧貴兩倍,至今繁忙時間車流量只達容量九成。幾年前,已經有建議隧道收費“紅加西減”來調節車流。
不過,當年客觀環境未成熟,主要原因是連接上環至中環一段的繞道未落成通車,這一帶路面本已飽和,如果再大增經西隧去中環的車輛,只會是把紅磡一帶的塞車搬去上環一帶,“頭痛”變成“腳痛”。
不增貨車費 減政治障礙
當年政府已經表明最快要待有關繞道落成才改變三隧車流分配。由於這段繞道預計兩年內通車,在基建配套方面,已經到了籌備車流再分配的時機。由於不少駕駛者是獅子山隧道和紅隧配對使用,來往新界和港島,政府今次設想更為周詳,把三條過海隧道及三條出入新界九龍的隧道一併考慮,提高紅隧和獅隧收費,來解決六條隧道使用不勻而產生的塞車問題。
與以往建議另一個不同之處,是當局只考慮增加的士、私家車和電單車收費。政府一向鼓勵市民使用載客效益較高的公共交通工具,至於貨車,是反對加費最激烈的行業,原因是直接影響成本生計,當局今次從善如流,掃除了最大的政治障礙,至於的士和私家車主的不滿,當局不宜掉以輕心。
調節六隧車流只能暫止渴
另一個需要提防的政治炸彈,是補貼西隧經營者的問題。西隧不肯“薄利多銷”,原因是經過精密計算,認為現時的收費水平和汽車流量能夠帶給公司最好的收入,政府如果改變這個平衡,要補貼西隧損失,否則西隧可以打官司向政府追討,關鍵在於補貼額多少,西隧不會“讓利”,政府又須避免讓市民產生“明益西隧”、“讓西隧佔納稅人便宜”的“官商勾結”印象,有關談判並不容易。
現時西隧繁忙時間汽車使用量已經達到容量的八、九成,就算沒有分流措施,預計幾年後就會飽和,只不過爆滿程度不及紅隧和東隧,勉強還可以應付多些汽車使用。未來九龍和新界的人口增長遠超港島,西部增長又有甚於東部,部分人士駕車到港島上班,幾條隧道的負荷勢必百上加斤。橋也好、隧道也好,當局要考慮興建第四條過海設施,並且連繫到日後通往東大嶼都會的額外過海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