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香港藍屋建築群。新華社記者 李 鵬攝
香港新聞網11月13日電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日前,香港藍屋建築群正式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這是首次有香港保育歷史建築項目獲此殊榮。藍屋建築群是座什麼樣的建築?有什麼魅力和特點能享此殊榮呢?讓我們一起走近藍屋建築群,領略香港老式建築的魅力與文化。
藍屋建築群位於香港灣仔地區。灣仔是香港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因而在繁華中蘊藏著不少歷史文化風光,而藍屋建築群就是灣仔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綫。藍屋建築群包括3座相連的歷史建築:藍屋、黃屋及橙屋。
藍屋是一棟具嶺南建築特色的四層小樓,是目前香港少數還有露台的唐樓(香港人一般稱二戰前所建的老房子為唐樓)。那麼,這裡為什麼叫藍屋?這是一個歷史的偶然。據說當年藍屋在修葺時,油漆工人手上就只有水務署常用的藍色油漆,所以就把建築物的外墻塗抹成藍色;如果當時還有其它顔色的油漆,現在藍屋可能就要改名了。如此陰差陽錯,才有了今日的藍屋。
藍屋建於1920年,曾是一所醫院,樓高兩層,名為“華佗醫院”。後來,改建成現在四層高建築,地下為“華佗廟”。華佗廟後為黃飛鴻徒弟親戚開設的武館取代。至上世紀60年代,武館再改為醫館,保留至今。藍屋內還曾經有一間二戰前灣仔區內唯一的英文學校“一中書院”,還有一所為小孩提供免費教育場所,名叫“鏡涵義學”。
現在,藍屋已被香港政府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在延續老灣仔的社區人情以及保留唐樓的多元生活文化的同時,允許一些原居民繼續留住,并修建了獨立洗手間和電梯,完善了消防設施。城市的發展與保育,由此得以共存。
藍屋和旁邊的黃屋、橙屋并稱為藍屋建築群“三劍客”。黃屋建於上世紀20年代,樓高三層,也是一個認識藍屋建築群歷史及建築特色的好地方。而橙屋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鋼筋水泥建築,曾用作貯木場。橙屋外墻是耀眼的橙色,整體建築展示了香港上世紀60年代典型的實用主義風格。
歲月悠悠,如今那些舊日香港市井生活的影子依然能在藍屋中尋覓到,一些“新面孔”也出現在藍屋建築群中。比如,“時分天地”,那是一個專門出售各類二手日用品、西裝、文具、書本、甚至電器的小店;又比如“香港故事館”。“香港故事館”的前身是“灣仔民間生活館”,一直以“從民間出發,匯多元文化”為宗旨,透過多元及互動的方式,期望引起大衆對地區文化保育的關注。從2012年3月開始,“灣仔民間生活館”變身為“香港故事館”,關注的社區文化議題由灣仔社區擴展至全香港。“香港故事館”是一所非政府民間博物館,主要陳列早期香港居民的生活用品和漂流圖書館,由社區義工運營管理。每個星期四的晚上,“香港故事館”內就會電影放映、音樂會、講壇等活動。
喜歡港式風味和懷舊風情的親們,不妨到灣仔的藍屋建築群中體驗一下。來到這裡,除了藍色、橙色、黃色的外墻、又高又峭的木樓梯,讓你感受到這些老房子的歷史點滴外,還可以透過一些主題展覽以及一些收集自區內居民的生活物件窺見香港早期的生活文化。
趙鳳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