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16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16日發表題為“莫被地王削弱風險意識”的文章,全文如下:
時隔九個月,香港又出現新住宅地王,發展商看好後市,勢必加劇樓價上升的心理預期,青年首次置業“靠父幹”的個案日增,有的是父母應付子女實際居住需求,幫上一把,有的卻是父母借子女名義買樓投資以避“辣稅”,反映部分市民的風險意識,逐漸被不斷上漲的樓價麻痺。
長沙灣臨海地皮由信和牽頭的財團組合,以一百七十二億八千八百萬元投得,創下至今最大宗的住宅用地成交紀錄。今年以來,本港住宅土地成交款額已經三度打破紀錄,商業、酒店用地紛紛出現新地王,連補地價也創下單一宗最高紀錄。
這些紀錄,大部分由本地財團創下,並非內地發展商天價奪得,反映一向作風比內地踏實的本地發展商,亦對後市相當樂觀。
長沙灣地王的誕生,除了地少息低和擁有全海景的因素,還有面積龐大,可建逾千個單位,平均每方呎樓面地價一萬七千五百元,並未打破今年二月鴨脷洲地王的二萬二千元紀錄,這反映了長沙灣和港島南區的差別。
麵粉價高 刺激二手市場
不過,從附近現樓新近一宗成交呎價達一萬八千元反映,今次發展商買地成本的“麵粉價”,已經相當貼近現樓“麵包價”,業內估計這幅地王日後賣樓,呎價會至少去到二萬七千元。
地王成交價公布後,區內二手市場業主紛紛封盤或反價,反映賣地成績刺激了二手樓市的升值預期,會否令樓價正在放緩的升幅又再擴大,兩、三個月後就會有實質數據反映。
差餉物業估價署的最新住宅樓價指數,到九月止已經連升十八個月,而且連續十一個月創新高。雖然今年第三季樓價升幅,已經由第二季的百分之五縮窄至百分之一,而九月升幅是九個月來最窄,但是,二手市場續有創下屋苑最高價紀錄的買賣,而一手新盤去貨情況亦不俗。
“父母盤”增 投資宜量力
樓價持續上升,首期門檻又高,一些首次的置業人士,不得不去購買以“面積”就價的“納米樓”,或者求助父母幫補首期,導致市場不斷出現“父母盤”,計算供款和入息比率的置業購買力指數,升到百分之六十八,即市民要用超過三分二的月入來供樓,連金融管理局都警告要控制好還款風險。
可是,現時樓價已經升到接近九七年高峰的雙倍,市場又不斷釋放對後市樂觀的訊息,以致有父母就算子女沒有需求,都抱着投資保值或升值的心態,用子女的名義去買樓,以子女的首次置業身分避過“辣稅”。部分人士還把自己擁有的自住物業重新抵押,來借款應付買樓首期,變成同一時間要應付兩個物業的還款。
市場對後市樂觀,一大原因是預計美國加息和縮表兩大收緊銀根措施步伐緩慢,租金走勢又反映居住剛性需求持續增加。不過,本港根據聯繫匯率機制,早晚要跟隨美國加息,而未來新樓供應亦正不斷增加,買樓自住和投資都須量力而為,以確保自己在市況逆轉時,不會連本已擁有的物業也失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