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20日電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香港雖為彈丸之地,不過原來市區不同地點受微氣候影響,就算只相距幾百米已有顯著差別。天文台為更深入研究城市環境與微氣候的關係,今年初於九龍半島三十多個地點設立微氣候監測網絡,以一粒有如衫鈕大小的微型溫度感應器進行監測,成功發現了多個現象,如大廈的坐向影響了日照,可影響氣溫;若受風方向不同,尖沙嘴東部和彌敦道的溫差都可相距近四度。
現時天文台在全港設有三十六個分區天氣監測站,平均大約每二十八平方公里就有一個,不過由於氣候可在小範圍內有顯著差別,故天文台於今年年初於九龍半島三十多個地點設立微氣候監測網絡進行試驗。
參與項目的中大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生范文熙指,在是次計畫中,他們以一粒成本約一千元,體積只有如一粒衫鈕大小的微型溫度感應器,放到燈籠形狀的保護罩內,收集地區的氣溫資料,了解在都市環境下,微氣候的特點。同時他們亦有時會利用流動輻射巡測車在半島上行走,記錄天氣轉變。
署理高級科學主任陳營華指出,收集到的結果大致反映公園或植被環境,有助減輕城市熱島效應。如他們分析上月市區與打鼓嶺郊區的氣溫差距,發現如九龍公園等較多植被地點,溫差只在四度以內,但在重慶大廈外的彌敦道或文化中心,就有近五度分別。
此外,大廈的坐向影響了日照亦對溫度有影響,如三個設於大角嘴的氣溫站,其中一個因受鄰近大廈遮擋,在近一小時內就可下跌兩度。同時,陳指出在風向方面,如果吹東風,尖東海濱與彌敦道柏麗大道的溫差就可相差近四度。
陳表示,以上資料反映微氣候在都市環境受多種因素影響,未來隨智慧城市的推進,更多及更準確的社區天氣觀測資料可對城市設計及規劃帶來改變,天文台或會將空中拍攝的熱成像資料轉化成空氣溫度資料,從而評估市區的通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