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政商學界建言香港:大灣區內角色須求變

时间:2017-11-24

香港新聞網11月24日電 據中新社報導,政商學界建言香港:大灣區內角色須求變

中新社記者 李焯龍

當下,香港的高度國際化優勢如何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結合,是將大灣區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一大破題思路。香港政商學界人士近日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認為,隨著大灣區建設提速,粵港澳合作不斷向縱深推進,大灣區發展不僅需要香港擔當企業“引進來”“走出去”的重要橋樑角色,更需要香港起到“聚才”與“聚財”之功能。

從改革開放初期到此後的不同階段,香港之于國家和地區的角色都在不斷變化。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粵港合作始于國家改革開放,主要在民間層面。香港中小企將大量資金、人才和技術引進珠三角地區,利用該區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發展工業生產活動,成功帶動了珠三角地區的發展。

直至香港回歸祖國後,粵港兩地合作逐步制度化。1998年起,高層牽頭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每年輪流在兩地舉行;2010年《粵港合作框架協議》問世;2014年,粵港基本實現服貿自由化。近年來,隨著廣東鼓勵企業轉型昇級政策的出台,高技術行業逐漸成為香港投資廣東的重點。港企投資領域從傳統的紡織、化工、機械等,加快投向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及現代服務業等。

對於香港未來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角色定位,特區政府前財政司司長、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梁錦松說:“香港的角色定位一定要變,這是大勢所趨。”

梁錦松解釋,香港作為重要的窗口和橋頭堡,在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時至今天,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再需要祗吸收資金,而是開始引領經濟全球化,輸出資本,在世界尋找市場。因此,香港“引進來”的角色再沒有太大的發揮空間,今後不能再滿足于扮演國家對外窗口與吸收外資的角色。

在梁錦松看來,“聚才”和“聚財”對香港以至整個大灣區的未來發展尤為重要,“在知識經濟、創新經濟中,最缺的就是人才。各類人才聚集方可激發精彩的意念,從而驅動創新,香港在‘聚才’方面很有優勢。”

梁錦松指出,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保持了高度國際化的優勢。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稅率低、醫療系統完善、治安良好,更重要的是背靠內地大市場。這些因素均有利香港定位為國際人才中心,一方面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積累全球英才,另一方面推動香港的“創新、創意、創業”產業,為香港帶來新一輪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提昇競爭力。

“聚財”方面,梁錦松強調,香港要致力鞏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以支持國家的資金“走出去”實現全球化。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朱家健也認為,大灣區著重城市一體化,不講究個別城市一枝獨秀,各城市應發揮各自優勢以建立優質城市群。香港高度國際化以及擁有完善的法制,不但要鞏固過往把資金、人才和技術“引進來”的角色,更要強化協助內地資金、企業“走出去”的平台角色。

未來數年,隨著港珠澳大橋、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等多項基建設施逐步竣工,香港大嶼山在大灣區的策略性位置變得日益重要,香港亦有機會發展“橋頭經濟”。

大嶼山發展聯盟創會主席、亞洲國際博覽館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哈永安指出,特區政府的“西部經濟走廊”(包括新界西北及北大嶼山)規劃未來將釋放大量商業空間,對香港在大灣區內的定位、長遠發展起了關鍵作用。通過日臻完善的交通基建,北大嶼山可以作為接待大灣區人流、物流、服務流的策略樞紐。

香港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陳文鴻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有能力成為全球最大的灣區經濟。香港人不能迷失,要重拾當年把握國家改革開放機遇、敢於外闖的精神來參與大灣區建設。

“機會是不等人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范徐麗泰表示,國家已將千載難逢的機遇放在香港面前,香港社會若能齊心協力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香港這顆“東方之珠”一定可以再創輝煌!(完)

  • 上一篇:紅磡海底隧道12月3日起可“停車拍卡”
  • 下一篇:林鄭月娥:港珠澳橋為物流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