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香港商報:提升航運競爭力重在融合與增值

时间:2017-11-28

香港新聞網11月27日電 《香港商報》指,好多年來,作為香港支柱產業之一的航運物流業,貨櫃吞吐量長期高踞全球第一位置;然而,自2005年起,香港便失落一哥寶座,今時今日已滑落至排名第五,被上海、新加坡、深圳、寧波迎頭趕過,吞吐量且連跌5年,由高峰起計累瀉近20%。到底,如何才能保住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地位?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昨發表網誌,強調當局會朝多元化目標發展,不單純追求貨櫃吞吐量及船隊等數字增長,而是着重發展高增值的海運服務,并與世界知名的海運城市緊密聯繫加強合作,其中,“大灣區”的航運物流發展機遇就不容忽視,提出香港作為一個“走出去”的平台,應與大灣區城市“拼船出海”,拓展國際領域。

正如十九大報告所指,國家開放大門只會愈開愈大,這乃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故此,香港既不能夠指望國家永不持續開放,以為可以一直做獨市生意,更不能夠反過來故步自封,把自己的開放大門關上。上星期,國家商務部宣布降低187項消費品的進口關稅,香港社會便只將焦點放在奶粉及“限奶令”之上,其實這亦無可避免地會影響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貿易往來。事實上,現時全球十大貨櫃吞吐量的港口城市,內地城市便高占了六個之多;當中,上海的吞吐量就幾乎是香港的兩倍!隨着內地持續開放市場,香港未來只有兩條路選擇:一,就是各有各做,消極地以至乾脆拒絕與內地合作;二,就是積極融合,爭取搭上內地的發展快車——顯而易見,前者對港毫無益處,兩地差距必會愈擴愈闊;至於后者,才是香港加大發展的必由之路。由“十三五”到“大灣區”以至“一帶一路”等等,國家便為香港預留位置并支持香港參與發展;香港倘若無法與內地特別是“大灣區”很好融合合作,難免會陷入“被邊緣化”之窘,更莫說竟然“自我邊緣化”了。

此外,為香港的航運增值,亦為進一步提高競爭力的重要法門。畢竟,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仍然擁有着獨一無二的優勢,否則也難一直扮演國家與國際之間的“超級聯繫人”的角色。經過多年發展,香港已建成一個非常全面和高度發達的航運服務環境,超過800間公司提供着涵蓋船舶管理、船務代理、船務經紀、海事保險、海事法律、仲裁服務等海運服務,加上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暢通,法治水平亦為人稱頌,均為香港奠定了作為國際航運中心的基石。雖然,香港的貨櫃吞吐量排名及數量有所下跌,不過以整體貿易數字來看,情况又非那樣悲觀,例如香港與內地的貿易總額便續增長強勁,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見飛躍發展。由此可見,香港航運貿易前景還是一片光明,關鍵只在於能否找對方法與出路。

所以,要鞏固和加強香港作為國際航運、貿易中心的地位,重中之重實離不開“融合”與“增值”;只要社會各界秉持此兩大提升競爭力的門徑,而非反過來抗拒內地及抗拒發展,國家開放對港來說始終是大機遇,配合“大灣區”和“一帶一路”的建設,香港必能在國家發展開放中分享更多紅利果實。(完)

  • 上一篇:大公報:股樓火熱 港家庭應警惕債務風險
  • 下一篇:星島日報:港股升勢不全面 慎防息口抽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