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透過香港萬花筒看彩色“山果”

时间:2017-11-28

香港畫家胡蓉11月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行《萬花筒》系列畫展。

香港中通社11月27日電 題:透過香港萬花筒看彩色“山果”

香港中通社記者 江陽

“山果是什麼?”在香港藝術中心11月舉行的《萬花筒》系列畫展前,很多參觀者帶著這樣的疑問。一幅幅畫看過來,明快色調的山野中,被稱為“山果”的孩子們姿態活潑,雙眸清澈。一瞬間,問題仿佛便有了答案。

作畫者、香港畫家胡蓉給出了她的解釋,山果便是“山中的果實”,是她對中國留守兒童意向的概括,他們生於大山,長於鄉間,懷抱著對未來的期許,展現著鄉村的生命力。

“這些孩子的生活雖然用城市的角度來看,似乎是不盡人意。但真正接近他們你會發現,樸素的外表下有豐富的內心世界。”胡蓉說,“他們雖然過著簡單的生活,但對生活充滿熱愛。我希望能通過畫筆將其向公眾展現出來。”

生在北京的胡蓉,從小在湖南跟隨美術老師學畫畫,而後就讀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畢業後,她於上世紀80年代末赴美國深造,學成歸國,在港定居。時代的變遷,東西方文化的交融,在胡蓉的經歷中得以積澱,也揮灑於她的畫作中。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變化翻天覆地,我可以說是其中的親歷者。”胡蓉認為,在經歷著飛速和巨大變革的當今社會,矛盾和反差是永恒的主題。而中國社會巨大變革所產生的6000多萬留守兒童則是當代現實故事中,集複雜情感、內心渴望和單調的農村生活於一身的縮影。

身為女性,胡蓉對孩子有天然的親近。“萬花筒”則是胡蓉透視社會的視角。為了觀察留守兒童,她深入大山了解這個人群的生活,在春運火車站捕捉和記錄孩子們的神態。“任何一個普通的觀察者,通過萬花筒來實驗不同的反射角度,都不難發現留守兒童這個群體的多樣性,遠不象社會學家們所想象的單一同質。”

這也是她此次作品展名稱“萬花筒”的來歷。胡蓉說,社會上往往認為留守兒童們的世界枯燥、孤獨、悲慘,但若從孩子們的視角,卻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他們眼中的世界豐富多彩,有愉悅,也有痛苦;有失望,也有希望。

“就像這幅畫,”她手指一幅作品說,藍色是天空,綠色是草地,棕色是草垛,灰色是圍牆,每一個顏色有自己的意義。在抽象的背景前,“山果”們置身現實與夢想之間,滿是對愛的渴望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香港東站畫廊負責人梁淑娟評價該系列作品時說,作者以藝術的手段參與到中國當下現實的社會學層面的探討,遞出深刻的人文關懷。而“萬花筒”的色彩變幻被轉化為一種創作意向,將晦暗的現實與內心的純凈和光芒運用色彩生成一種奇妙的對比關係。

實際上,真切地刻畫與關註中國普通人群的面貌與生活,正是胡蓉長久以來所堅持的。她曾在香港、上海、北京、馬來西亞、美國及歐洲等地舉辦過個人畫展,主題卻往往都聚焦於此。胡蓉說,每一個國家的藝術家都會把自己的文化和歷史註入作品,而中國正是自己思想生長的土壤。繁華的香港作為中國最國際化城市,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展示平台。

現在,胡蓉依然不時去內地採風,而所見所聞時常給她新的體悟。有一次她到留守兒童的學校,看到孩子們作畫,質樸的畫面上是媽媽那勞動者特有的粗糙雙手。胡蓉她意識到,藝術不僅僅是藝術家表達的方式,也給了孩子們展現視角和抒發內心情感的出口。為鼓勵他們,胡蓉特地買了書本、畫筆,畫板,提供給學校的孩子們。

隨著社會發展,中國留守兒童人群也逐漸得到人們更多的關註,每年都有不少人投身鄉村支教,近距離感受孩子們的喜怒哀樂,並身體力行地提供幫助,這讓胡蓉感到尤為欣慰。

胡蓉說,自己現在依然沈浸這一藝術主題,未來會繼續圍繞它進行創作,用藝術語言把孩子們的喜怒哀樂、理想和現實展現出來。“希望可以做得越來越極致,讓更多香港人看到多彩而真實的‘山果’。”(完)

  • 上一篇:屠海鳴:王志民辨析“六對關係”寄語認清新定位的重要意義
  • 下一篇:11月27日香港報章社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