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1月30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30日發表題為“善用新身分證智能 便民護民”的文章,全文如下:
市民明年開始分批換領新智能身分證,現有的第一代智能身分證在登錄設計上毫不體貼用家,導致一些潛在用途無從發揮,當局乾脆放棄以此作為電子證書。吸取上次的失敗經驗,當局設計新一代智能身分證,應該配合科技發展,富前瞻性發揮智能身分證的多用途功能,做好個人資料保障的同時,為市民帶來最大的方便。
現時市民使用的智能身分證,在設計上可以分為很多不互通的區格,每個區格可以發揮不同功能,構思包括可以用作駕駛執照,或者當作電子簽名,有證券行還容許客戶利用這功能在網上買賣股票。智能身分證有能力做到“一卡通行”,由於區格內容並不互通,不會出現資料不慎外泄的情況。
當局基於保安考慮,製作了一套極嚴密繁複的登記程式,市民要成功登錄,才能夠使用電子簽名等功能。問題出在登錄程序太複雜,完全做不到“對用家友善”的要求,就算受過高等教育、並非“電腦盲”的市民,亦有人搞來搞去都無法登記成功。
第一代失敗 宜吸取教訓
結果,這個鴻圖大計便在用家怨聲中無疾而終,大好空間也就浪費了,只維持少量用途,例如可以代替公立圖書館借書證。
事隔十五年,當局推出新一代智能身分證,防偽技術大幅提升。與此同時,資訊科技飛躍進展,無論透過讀卡、電腦或手機進行錢銀支付,已經發展出非常發達的電子認證理財模式,當局決定新一代智能身分證不再提供儲存電子證書的功能讓持證人選用,改為推展不需要使用身分證的“數碼個人身分”。
不過,這期間的科技發展,亦令智能身分證的用途更加廣泛,例如長者醫療券、私人診所向公立醫院查詢病人病歷等。在一些其他地方,還可以透過電子身分認證,查詢個人交通違例扣剩多少分。
設計須超前 能體貼用家
此外,最新一代手機,在辨認身分方面,除了靠輸入密碼,亦加上容貌辨識功能,另有系統在研發指模辨識。本港市民現時出入境可以使用身分證指模辨識,一些國家正積極發展容貌辨識。智能身分證兼付出入境證件功能,在設計上要有超前意識,前瞻未來十五年的科技發展,作出相應配合。
現時市民去銀行辦理事務,只須帶備身分證,當局回應銀行界建議,在新一代智能身分證的設計上,會方便日後銀行進行容貌辨識。當局還可以研究新身分證在其他方面如何方便市民,例如能否附帶全球定位功能,讓長者家人可以知道其行蹤,這對患有認知障礙症容易迷路的長者特別有用,配合高齡化社會及智慧城市需要。
新一代智能身分證防偽功能經過精心設計,而換領過程亦顯示當局對市民的體貼,在設計功能方面,亦須有同樣的體貼用家角度,充分發揮方便甚至保護市民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