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納米機械人可攜帶靶向藥物等深入血管,打通血管栓塞 大公報記者麥潤田攝
香港新聞網11月30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現時治療心血管疾病的技術仍有限制和不足,納米機械人已成生命醫學領域發展趨勢。香港中文大學聯同海外院校,共同研究用於治療心血管疾病的導絲微型機械人,冀可於五至十年可臨床應用。該機械人輔助俗稱“通波仔”的微創手術,利用磁力控制載有藥物的“導絲”機械人,精准到達血管位置進行治療,大大縮短手術時間,提升治療的准確性,更可減低痛楚。
中大昨日與韓國大邱慶北科學技術院(DGIST)及瑞士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Z)合作,成立“創新醫學科技聯合研究中心”及簽署諒解備忘錄,將納米機械人技術轉化為臨床實踐,包括導絲微型機械人、磁力導航內窺鏡及磁力微型機械人。DGIST機械人工程學系生物微米機械人研究所所長崔弘洙表示,目前技術是利用磁場控制機械人深入血管內,打通血管栓塞,未來會研究讓機械人攜帶靶向藥物、幹細胞等深入血管,延伸至退化器官或組織再生修復的治療方向。
最快五年可臨床應用
據衛生署預計,30至74歲人士在未來十年中,逾一成會患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心臟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中大校長沈祖堯表示,納米(十億分之一米)機械人可深入體內血管進行檢查和診斷,新中心將研究磁力導航的心臟導管消融術,擴大導管可彎曲的角度,當中磁力有助機械人將藥物准確送至患處,相信五至十年能將技術臨床應用,預料多個臨床研究的成本約一億港元。
ETHZ機械人與智能系統研究所所長Bradley Nelson稱,心臟導管消融術針對心律不正病人,利用磁力控制柔軟的導管,以消融術消除導致心律不正的位置,瑞士已對十多名心律不正病人進行臨床實驗,病人情況穩定。
中大醫學院周毓浩創新醫學技術中心主任趙偉仁表示,導管可深入血管,放出一千個納米機械人至引起心律不正的位置,消除阻塞血管的血塊,而內窺鏡可治療消化道疾病,檢查小腸過程約30分鐘,磁力導航更精准施藥及抽取組織,較現行方案節省一半時間,減低病人痛楚。
趙偉仁稱,相關研究仍處實驗階段,僅個別研究已於外國進行臨床試驗,相信本港病人較集中,有助進行臨床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