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2月12日電 香港《經濟日報》12日發表題為“青年置業絕望 損港經濟活力”的文章,全文如下:
樓價飈升不止,青年愈來愈難置業,對政府能處理住屋問題漸失信心,萌生怨氣之餘,部分人更日益抗拒上流,以求申請公屋。此不但虛耗青年寶貴光陰,更令社會失去動力,必須正視。
拒絕上流機會 只為申請公屋
有政黨訪問了877名18至35歲青年,50%被訪者認為白居二恒常化和首置上車盤幫不到他們置業,46%沒信心政府能處理他們住屋問題。青年出現置業絕望心態,底因有二。
其一,本港樓價痛苦指數已連續7年全球第1,即使不吃不喝18年才能置業。現實上,上車盤起碼400萬元起跳,如沒父蔭,青年難以儲到首期上車。此令不少青年人包括大學生,對能在私樓市場置業感到絕望。
其二,私樓市場絕望,政府資助房屋如新居屋、白居二,甚或稍後推出的首置上車盤,亦令青年覺得可盼不可即。此因新居屋與白居二的樓價亦隨私樓水漲船高外,供應數量亦大為有限,青年還要與合資格白表家庭競爭,以剛截止的房協居屋為例,超額151倍,抽中機會猶如中彩票。
諷刺的是,置業愈渺茫,港人愈將置業視為成功的基石與象徵,為求晉身“人生勝利組”,在私樓市場無望、資助房屋如抽獎下,愈來愈多青年着眼於獲取公屋。
速建拓地共識 為青年覓曙光
數年前有大學迎新營教新生申請公屋,被廣為責備不求上進,但現實逼人,不但大學未畢業先申請已不令人訝異,更有年輕人獲公司看重,卻拒絕升職加薪,只求薪金勿超出申請公屋資格的情況。低級公務員職位亦多了大學生垂青,因只要入職滿2年,薪金不超過總薪級表第21點,從沒擁有物業及未曾領取過房屋福利,就可免資產審查申請公屋。
青年為有瓦遮頭,拒絕上流,以安居論難言不明智,但代價是虛耗寶貴光陰,錯失上進機會,對社會來說更是失去經濟活力以及拼搏精神;即使港府力促創科產業,推動經濟轉型,恐怕部分青年亦會為拒上流而不抓緊機會,長遠對經濟和社會造成難以估計的損失。
這個問題短期難以解決,即使特首林鄭月娥提出的首置盤,放棄與市價掛鈎的做法,改為根據申請人的負擔能力定價,但首置盤數量有限,只屬杯水車薪。政府與各界宜拋下分歧,盡快就大規模拓地達成共識,以大增供應來有效緩遏私樓樓價、增加資助房屋,讓青年不但對安居看到希望,更願奮力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