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2月17日電 據香港《大公報》報道,港交所(00388)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巴曙松昨表示,此前,在國外上市的內地新經濟公司要回到香港、內地進行二次上市,必須解決同股不同權以及不盈利或者沒有現金流的問題,而未來,港交所完成上市制度的調整後,預計可吸引更多新經濟企業回香港二次上市。他說,全球交易所都在往支持不同發展階段企業獲得融資這個方向發展,港交所也在做迎合國際市場趨勢的事情。
港交所決定,允許“創新型”公司採取同股不同權結構上市。業界預期,港交所此舉將進一步利用制度優勢,放開限制,吸引更多內地新經濟公司將香港作為首先上市地點,特別是近期衆安保險(06060)、閱文集團(00772)、易鑫(02858)等公司在港上市成功,而業界盛傳將於明年IPO的螞蟻金服、小米等公司也處於觀望階段,港交所隨著“雙重股權”制度的逐漸明朗化,將成為更多擬上市公司的首選。
港證券制度調整較靈活
巴曙松昨在此間舉行的2017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經濟論壇上透露,港交所修訂主板、創業板上市規則的實施細則明年發布,經諮詢、修訂、定稿後,最快有望明年年終公布,屆時香港有望迎來更多新經濟企業來港“二次上市”。
這次上市規則的修訂是香港近二十年來最大規模的一次上市規則的調整,大背景是新舊經濟的轉型。巴曙松認為,中國經濟未來轉型的趨勢是新經濟,但內地修訂一個證券方面的法律法規又非常漫長,很多企業承擔著更高的上市成本、捨近求遠跑到美國紐約上市,說明它們有現實的需求,且這個需求是在現有融資體系裡得不到滿足的。香港有它獨特的優勢,它的證券制度調整比較靈活,又是國際金融市場中間的一環,可以一邊追蹤國際趨勢反映出來的需求,另一方面應對內地企業融資的需求可靈活地做制度調整。
對於為何做這個調整,巴曙松表示,第一個大的判斷是全球現在都面臨著舊經濟的增長動力在減弱,新經濟迫切需要金融資源的支持。從更長的趨勢來看,全球的全要素生產率對GDP貢獻的比例處在百年來的低位,不僅是中國、美國、歐元區、日本也是,大家面臨的共同挑戰是,怎麼樣把金融資源引入到新經濟這個領域。
他分析,房地產的增長在慢慢見底,產業結構升級方向開始越來越轉向科技、消費、服務為代表的新經濟;決策者也開始意識到,基建+房地產這樣的增長模式已經很難再持續下去,必須要找到新的增長行業和動力。表現在股票市場,資金也做出了投票,股市每個細分行業的龍頭股今年都表現較好,而這些表現較好的公司也都是研發投入較多的公司。
港交所科企市值僅佔3%
巴曙松對新舊經濟的ROE作對比後發現,舊經濟盈利受宏觀政策刺激、經濟刺激可能有所回升,但是不刺激就可能回落,而新經濟往往一直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
他介紹,任何一個上市規則的調整,都必須非常謹慎地平衡發行人和投資人的利益,尤其是新經濟。發行人希望抽離資金每次責任少一點、成本低一些,估值高一些,流動性好一些;投資者希望能投到好的公司,能分散風險,能得到有利於投資者的風險保護機制。
今年以前,港交所的新經濟企業市值佔比只有3%,而納斯達克同類數據是40%。可以看到,在中國新經濟快速成長的發展階段,真正得益多的是美國的資本市場,香港只是得了一點小甜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