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文匯報:覓地建屋須積極作為事不避難

时间:2017-12-22

香港新聞網12月21日電 運輸及房屋局昨日發佈《長遠房屋策略》2017周年進度報告,指未來10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6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六比四。不過已掌握的土地全部順利建屋,亦只能興建23.7萬個公營單位,仍有4.3萬個公營單位未有地。《文匯報》認為,土地供應不足是香港房屋問題的癥結所在,未來無論增建公屋、推出資助性房屋,還是增加私營房屋,都需要有足夠土地。開發土地以供建屋,政府必須事不避難,積極作為,簡化手續,社會各界亦應以市民利益為重配合支持,否則建屋數量達標淪為空談,房屋供應不足勢必積重難返。

最近3個年度香港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都以46萬伙為目標,變化不大。不過,當局承認,要達至10年房屋供應目標,是一項極為艱巨的挑戰。特別值得留意的是,房委會已經用完所有熟地建屋,未來要在可行情況下加快發展流程。

以下幾個現象反映香港土地供應不足的嚴重性。首先,公屋輪候冊的申請現時已迫近30萬,輪候時長一延再延,而過往多次居屋等資助性房屋推售,均出現大幅超額認購,反映公營房屋無論是出租還是出售均供不應求;另外香港居於不適切居所(包括俗稱“房”的分間單位、籠屋、床位、板間房或天台屋)住戶約有11.5萬個,比去年增加近1萬個,凸顯房屋問題的嚴重性。

土地開發須經過不同階段和程序,進行土地平整和提供基礎設施後方可發展,過程需時。去年時任發展局局長的陳茂波曾表示,要把一幅土地由“生地”變成適合起樓的“熟地”,動輒需時10年甚至20年,並非如外界所想有地便可立即發展。由此可見,增加土地供應刻不容緩,必須坐言起行。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視土地和房屋問題為重中之重,今年8月底已宣佈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希望臚列可行的土地供應來源,由社會進行一場大辯論,與民共議,達到凝聚社會共識效果。可惜,專責小組經過6次會議之後,未能提出明確的增加土地供應辦法,發展郊野公園邊陲地、填平淡水湖都指並非短期考慮,最後似乎只得填海一招。其實,無論哪種土地開發方式,都必然牽涉不同利益,遇到阻力在所難免,即使填海造地亦會引起環保爭議。由生地變熟地需時長久,再不下決心開發土地,即使找到土地亦遠水難救近火。

開發土地不會在一夜之間達成共識,關鍵時政府勇於突破困局,首先要創新思維,迎難而上,推動各利益方以滿足市民住屋的大局為重,謀求理性妥協,各方各讓一步,尋求社會接受的平衡方案;其次要簡化開發土地程序,協調各部門加快環評、城規等審批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變遠水為近水,以解土地荒的燃眉之急。

覓地建屋已非可做可不做的小問題,而是必須馬上做、盡快做的大問題,開發土地不可能在沒有任何異議才落實,政府必須以最大魄力和最大決心突破掣肘,覓地建屋,造福市民。(完)

  • 上一篇:香港商報: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
  • 下一篇:大公報:國家經濟進新時代 香港迎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