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2月29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29日發表題為“盡快填海建屋 避免供應斷層”的文章,全文如下:
政府公布有關在中文大學對開馬料水和屯門龍鼓灘填海的可行性顧問報告,當中馬料水填海結合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騰出來的土地,可以興建容納三萬四千人的住宅單位,另加高等教育、科研等設施,應該在土地供應專責小組討論有結果前,盡早付諸實施。
本港今年樓價和地價都持續上漲,主要原因是供應緊張,為了解決覓地建屋的問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委任專責小組研究土地供應,把種種增闢土地來源的途徑,攤開來讓社會討論,希望尋求共識,走出互相推卸的困局。由於專責小組要到明年第四季才提交最後報告,一些爭議較少的增闢土地計畫,毋須等待專責小組有報告才推行,以確保土地供應不至斷層。
填海建屋和不少其他增闢土地方法一樣,有其爭議性,但是比起在貨櫃碼頭頂建平台築樓、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土地、發展棕地等方案,都較為簡單,面對的阻礙較小。
少影響居民及經濟活動
當局要發展棕地和農地,不但要安置這些地方的居民,同時還要為這些地方進行經濟活動的人士找出路,不能一句收地,令人無家可歸,無工可做,貨櫃無處容身,垃圾無處回收處理,而且在收地過程中,要處理的賠償和安置技術問題已經很複雜,還要應付一些堅持“不遷不拆”者抗爭的政治問題。
填海則不涉及遷徙居民和商業活動的問題,當局物色了維港以外五處填海地點,以馬料水為例,在城門河口填多一片,當地沒有居民,加上污水處理廠搬進河對面馬鞍山的岩洞,以後騰出來的土地,合共可提供八十八公頃的地方,興建公私營住宅共一萬一千多個單位,有現成的交通等各方面生活配套,在增加住宅供應之外,又可協同附近的中文大學和科學園,作研發和高教發展,結合成規劃中的東部知識科技走廊。
至於屯門龍鼓灘填海,更可提供二百至二百五十公頃的土地,雖然因為靠近電廠而不建議興建住宅,然而可以應付物流、倉庫、回收再造行業的需要,如果能夠藉此安置部分在新界西的棕地作業,騰出棕地發展住宅,亦可間接起到增加建屋的作用。
減少破壞海岸生態環境
填海影響居民較少,這方面已經可以節省不少時間,較大的爭議是環保問題,部分人關心影響海洋生態,屯門有白海豚,馬料水有管海馬,當局應該設法把影響縮至最小,包括在工程完成後再造生態海岸線。
至於在工程進行期間,現時已有科技盡量減少影響海洋生態,不會弄至淤泥四散污濁不堪趕走生物,而是一格格灌漿混和海底淤泥凝固為基石。雖然成本較高,但這是保護環境和海洋生態須付的代價,並可紓解環保團體抗拒的阻力。
當局估計馬料水填海最快可以在二○二六年有新屋入伙,緊接新界東北發展,應付中期需求。填海大計應盡快開展,以免出現土地供應斷層,進一步推動樓價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