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月10日電 香港《星島日報》10日發表題為“ 帶動深水埗‘升呢’ 官民須協調”的文章,全文如下:
政府計畫在深水埗建立設計及時裝基地,並且在市區重建局項目,預留五層商場逾三萬平方呎樓面,予香港設計中心營運,希望連結區內的傳統成衣布料零售批發資源,培育新進設計人才,順帶活化區內旅遊業,難免令人重新關注俗稱“棚仔”的臨時布藝市場的遷拆安排。
深水埗是普羅大眾比較多的舊區,發展出別具特色的平民經濟,包括黃金商場一帶的電腦產品市場、鴨寮街一帶的電器和音響用品二手市場,都成為人流如鯽和吸引旅客的景點。此外,連同毗鄰的長沙灣工業區,承接着走過製衣業黃金時代的傳承,以及海內外中檔成衣重要集散地的地位,區內亦發展出蓬勃的布藝成衣及配件批發零售經濟活動。
區內有名牌成衣的大賣場,亦有眾多小型成衣批發商,為本地店鋪以至海外商人提供包羅萬有的貨源,不少修讀設計課程的學生,亦到區內搜購合適布料作為功課材料。當局指這一帶有超過三百五十家這類中小型企業,成為不少喜愛服裝和設計人士流連的地方。
做好“棚仔”布販安置
設計及時裝基地如果發展得成功,就可以進一步發揮區內這些經濟活動的協同效應,把這些活動提升到培育新銳設計人才,促進創意經濟的層面,把物流集散地提升至“潮人”聚腳點,活化社區和帶動旅遊。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棚仔”有其獨特角色,甚至成為設計系學生買材料“勝地”。不過,“棚仔”本身就是一個臨時安排,安置當年受興建深水埗地鐵站工程影響的布販,現在當局要利用“棚仔”所處地皮興建居屋,布販又要面對新的安置問題。
主導發展設計及時裝基地的是商務經濟發展局,而處理布販安置問題的是食物及環境衛生署,兩者分屬不同的政策部門,部門之間應該有適當協調,令安置問題兼顧布販生計和區內特色發展需要。
發揮地區特色經濟潛力
不止深水埗區,本港還有不少自然而然匯集成特色經濟活動的小區,例如旺角的花墟、女人街和金魚街,買海味可到上環,物色牆紙及浴室潔具等裝修用料,港島可以到駱克道,九龍可以到砵蘭街和上海街一帶。這些活動能夠發揮本區經濟特色,加以包裝提升,部分活動也可以成為吸引遊客消費的項目。
發展這些本土特色經濟,活化舊區,促進就業,政府的協助有時成功,有時卻未必收到預期效果,例如安置無牌小販的女人街極為興旺,但是雀仔街搬去花墟背後的雀鳥公園就大為遜色,至於利用香港仔漁港傳統發展漁人碼頭的計畫,則構思至今二十年仍一波三折。
物以類聚,一些地區經年累積成自己的商業特質,有的不需要政府介入,已經發展不俗,旅遊發展局亦配合宣傳,有的如深水埗區,政府試圖透過合作夥伴,不止放眼本土經濟,還配合發展創意產業,令本地時裝設計業更上層樓,就要不同部門與民間業界做好協調,才能夠發揮最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