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月11日電 虛擬貨幣在互聯網上匿名交易的特點,構成潛在“洗錢”風險,不同國家和地區政府正研究監管。內地於去年10月,已勒令所有交易平台停止營運;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回覆《大公報》記者查詢稱,虛擬貨幣只是“虛擬商品”,不算貨幣,呼籲投資者注意潛在詐騙及投資風險。有財經學者認為,各國不容虛擬貨幣價格繼續膨脹,以免投資者愈來愈多,一旦泡沫爆破,形成骨牌效應,拖累金融市場。
虛擬貨幣的投資者圈內一直盛傳,市場上40%比特幣由1000人持有,包括有份創造比特幣的技術人員和早期投資者,加上全球實際上有超過1300種虛擬貨幣,開發商隨時可生產新一款虛擬貨幣,故此實際價值成疑。
恐拖累環球金融
“虛擬貨幣根本沒有價值,沒有金、沒有儲備、沒有政府在背後支持!”經濟學者、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認為,虛擬貨幣未算是“龐氏騙局”(即非法性質的層壓式推銷),但肯定是一場21世紀的“鬱金香狂熱”(1637年發生在荷蘭、世界上最早的泡沫經濟事件),“當年投機分子一擲千金,最終拿著一堆鬱金香搖頭嘆息,將來虛擬貨幣的炒家,也會對著一堆數碼條,變得一無所有!”
關焯照指出,各國開始正視虛擬貨幣規模愈來愈大的問題,炒家深信價格仍可能炒上,會投入更多資金,甚至借錢投資,目前雖未算是“全民皆炒”的程度,但參與人數愈來愈多,泡沫一旦爆破,就會形成骨牌效應,拖累環球金融市場。
鄧聲興:虛擬就是虛幻
“話明叫虛擬貨幣,當然就只是一種虛幻!”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主席鄧聲興認為,虛擬貨幣的價值只存在於供求關系,以比特幣為例,價格不合理地偏高,可否長期維持令人成疑。他認為,各國及金融體系必插手監管,監管只是“遲早問題”。
人稱“陸叔”的股評人陳永陸稱,不熟悉也沒興趣研究虛擬貨幣,“我看不通它(的價格)是否會繼續升,但世上有很多東西可以投資,我一定不會投資比特幣!”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發言人回覆《大公報》查詢,虛擬貨幣不算貨幣,只能作為“虛擬商品”,由於它具有匿名交易的特點,會構成潛在洗錢及恐怖分子資金籌集的風險,已要求金融機構必須審慎評估及留意,同時呼籲投資者注意潛在詐騙及投資風險。
不能也不應作貨幣流通
全球各國開始正視比特幣的瘋狂升勢,與匿名交易衍生的問題。內地將比特幣定為“特定虛擬商品”,不具有與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不能也不應作為貨幣在市場流通使用。
韓國已禁止金融機構參與比特幣期貨交易,并成立對策工作組。
比特幣價一個月瀉35%
英國財政部正醞釀新規,包括將要求所有交易參與者公布身份信息,并上報交易活動,新的加密貨幣規定最快今年底實施。
美國的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上月先後發行比特幣期貨,令比特幣價格於上月中一度升至19343美元(150875港元)歷史新高,但不足一個月已急跌20%至35%,美國國土安全部密切關注比特幣投資產業。 歐盟方面,正在考慮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