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聞網1月12日電 港鐵東鐵綫昨天兩度發生列車服務延誤事故,引起市民不滿。《經濟日報》認為,港鐵近年積極宣傳以改善形象,但事故不斷,辜負市民對優質服務期望,港鐵與其花錢搞公關,倒不如切實改善服務。
未汲去年教訓 缺巴士疏人潮
東鐵綫昨晨發生訊號故障,訊號系統伺服器運作不順暢,即使人手啟動仍不成功,須以後備訊號系統運作,擾攘逾2小時終恢復服務,其間安排的接駁巴士不足,有人打尖引發混亂。到傍晚6時東鐵綫又有列車發生故障,令服務再度延誤。
港鐵近年頻生事故,去年上半年平均每月發生一次服務延誤逾31分鐘事故,8月觀塘綫更因訊號系統故障,服務受阻逾10句鐘。東鐵綫去年底已陸續更新訊號系統,今次發生訊號故障,究竟是系統磨合不夠?還是新系統有問題?
市民更想知道港鐵經歷多番事故,理應在應變包括安排接駁巴士疏導乘客駕輕就熟,即使接駁巴士調度需時,按機制在接獲通知後有7輛巴士在半小時後投入服務,必要時可再增派巴士,為何仍發生混亂情況?港鐵需盡快找出今次事故原因,公開交代,並對應急措施作出改善,恢復市民信心。
港鐵近年往往在事故後展開大型宣傳,如拍廣告呼籲乘客將背囊放在地上,以免阻礙乘客,迫爆車廂;標榜列車準時率99.9%,營運經驗走進歐洲,以至最近系列環保廣告。這或許是明白到車廂擠迫、乘客要等一、兩班車才能上車等問題難解,惟有營造高效率、有社會責任的機構,來重建形象。
對市民來說,與其花錢搞公關,不如將錢用來改善服務,尤其港鐵獲政府運輸政策傾斜,在厚利下每日為近500萬人次提供服務,一旦發生事故,隨時局部癱瘓交通,令市民大受影響。故港鐵服務在國際上雖屬高水平,但市民期望能做到更好,特別是在發生事故後能有效率應對,不能有享厚利之權而無提供優質服務之責。
檢討處罰機制 應問責管理層
政府作為港鐵大股東,應檢討罰則。按現時機制,延誤時間罰款,再回饋乘客,但罰港鐵等於罰港府和納稅人,未有對管理層問責。港府需認真考慮懲罰與管治機制,迫管理層切實提升服務。
在現行交通政策下,市民只能依靠港鐵,港鐵管理層須以行動回應,盡其應有責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