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香港新闻

屠海鳴: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是愛國愛港愛澳的排頭兵

时间:2018-01-25

香港新聞網1月25日電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副會長、港區上海市政協常委屠海鳴在25日出版的香港《大公報》發文指出,中共十九大後,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基本方略之一,標誌著港澳在新時代有了新定位,在國家戰略中的角色更加吃重。港澳地區的全國政協新委員惟有始終當好愛國愛港愛澳的排頭兵,才能履職盡責、不辱使命,無愧於國家,無愧於港澳,無愧於民族,無愧於新時代、新征程。文章說,港澳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代表港澳同胞參政議政,上連“天綫”,下接“地綫”,在實現“共擔”與“共享”目標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下是全文:

政協十二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昨天閉幕。會議協商決定了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參加單位、委員名額和委員名單,一批來自港澳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將在未來五年為國家發展參政議政、民主協商、建言獻策。在此,我們向這批榮任港澳地區的全國政協新委員表示熱烈祝賀。他們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同時,也工作繁重、任務艱巨。

中共十九大後,堅持“一國兩制”和推進祖國統一成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十四個基本方略之一,標誌著港澳在新時代有了新定位,在國家戰略中的角色更加吃重。港澳地區的全國政協新委員惟有始終當好愛國愛港愛澳的排頭兵,才能履職盡責、不辱使命,無愧於國家,無愧於港澳,無愧於民族,無愧於新時代、新征程。

維護國家安全利益,義不容辭

習近平主席一直重視港澳地區政協委員如何發揮作用的工作,先後提綱挈領論述了港澳地區政協委員所履行的職責,指明了港澳地區政協委員維護香港澳門繁榮穩定的工作方向。特別是去年七一期間,習主席在香港會見各界代表人士發表重要講話時,希望香港各界代表做好“四個表率”,突出了新時期港澳地區政協委員的職責和義務所在,為港澳地區政協委員在特區工作中發揮作用,定方向、定目標、定辦法,是港澳地區政協委員的崇高使命和責任擔當。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必須全面准確貫徹‘一國兩制’、‘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針,嚴格依照憲法和基本法辦事,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要支持特別行政區政府和行政長官依法施政、積極作為,團結帶領香港、澳門各界人士齊心協力謀發展、促和諧,保障和改善民生,有序推進民主,維護社會穩定,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憲制責任。”

與十八大報告相比,十九大報告有兩項新要求:一是增加了“積極作為”的提法,二是增加了“維護社會穩定,履行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憲制責任”的內容。這是中國進入新時代、港澳明確新定位後的必然要求。港澳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來自社會各界,聯繫廣泛、社會影響力大,當好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排頭兵,義不容辭!

首先,必須在完善與基本法實施相關的制度和機制上主動作為。基本法在香港、澳門具有憲制地位,回歸以來的實踐證明,基本法既體現了“一國”原則,又彰顯了“兩制”差異,是體現“一國兩制”方針的好法律。回歸以來,澳門及時落實了與基本法相關的制度和機制,確保了基本法與本地現行法律的有效銜接。但香港落實得不够到位,還需要“補課”。比如“二十三條”立法至今懸而未決。如今,香港特區政府仍未將“二十三條”立法提上議事日程,日後徵詢各界意見,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中的許多人士都是所在界別的“意見領袖”,理應直面問題,聚焦難點,尋求解決辦法,引導社會各界尋找“最大公約數”,盡快達成立法的共識。

其次,必須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上主動發聲。“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澳門,雖然與祖國內地社會制度不同,但同為一個國家,人同種,書同文,骨肉相連,血濃於水,在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上,只有“一國”之理,絕無“兩制”之分。但近年來香港某些人拋棄“一國”的前提而妄議“兩制”,誤導公衆,混淆視聽,對抗“一國”原則,挑戰基本法和中央權威,打著“本土自決”的旗號,行“港獨”之實。對此,港澳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理應主動發聲,抨擊禍港的歪理邪說,明辨是非,以正視聽。

推動融入國家發展,職責所在

十九大報告指出:“香港、澳門發展同內地發展緊密相連。要支持香港、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澳門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澳門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

港澳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都是社會精英,既熟悉所在界別的情況,又具有放眼全球的國際視野和北望神州的國家視野,站得高,看得遠,想得寬,能够認清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變化,能够認准中國崛起的趨勢,能够看透港澳的發展優勢和劣勢所在。盡己所能,推動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乃職責所在!

對於港澳來說,未來五年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是盡快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從全球經濟格局看,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世界級創新中心,是繼紐約大灣區、三藩市大灣區、東京大灣區之後的第四個灣區,前途不可限量。從內地經濟格局看,粵港澳大灣區將是帶動“泛珠三角”地區的強大“引擎”,撑起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香港在金融、貿易、航運、法律、國際仲裁、影視、醫療等領域擁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澳門在休閑度假等領域的優勢同樣是內地城市不可比擬的,只要港澳與廣東的九個城市錯位競爭、抱團發展,一定能實現互利共贏。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中央深謀遠慮布置的一個“大棋局”。為此,國家有關部委已經出台了多項便利港澳同胞到內地學習、就業、創業的政策,廣東省也出台了與港澳對接的政策措施,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港澳兩地的熱情不及廣東。“蘇州過後無艇搭”。為港澳長遠發展計,港澳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理應為“融入”、“對接”呼號奔走,引導工商界、專業界人士大處著眼、細微處著力,打消顧慮,盡快行動,在融入國家發展戰略中抓住新一輪發展機遇。

港澳內地共擔共享,重任在肩

十九大報告指出:“讓香港、澳門同胞同祖國人民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港澳地區的全國政協委員代表港澳同胞參政議政,上連“天綫”,下接“地綫”,在實現“共擔”與“共享”目標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一,引導港澳同胞形成“共擔”的意識。“共擔”與“共享”相輔相成、辯證統一。但以香港為例,雖然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已逾20年,一些人國家意識、民族意識仍然淡薄,民族復興似乎於己無關,往往置身事外;責任意識、大局意識更是無從談起,國家強盛給香港帶來的諸多好處,他們視而不見,卻得出“國家強盛,必然讓香港變成另一個上海、北京”的結論。對此,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有責任主動發聲,釐清國家強盛、民族復興與香港繁榮穩定之間的邏輯關系,引導香港同胞共擔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

其二,推動國家更多“共享”的政策措施在港澳落地。隨著國家實力的日益增強,以及“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可以預見,國家未來直接掌控的資源總量將愈來愈大。讓港澳共享祖國繁榮富強的偉大榮光,意味著未來有許多“惠港”、“惠澳”政策,這些政策落在何處?何時落地?以什麼方式落地?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理應發揮“嚮導”和“參謀”的作用。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的作用發揮得好,就能使得政策效應最大化,利港利澳,惠及長遠。港澳地區全國政協委員的責任、使命、擔當,已經在路上。(完)

  • 上一篇:1月25日香港報章社評
  • 下一篇:1月25日香港頭條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