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网站不是某个部门的“黑板报”“后花园”,而应该是百姓获取信息和服务的“直通车”“高速路”。健全政府网站建设,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政府网站的信息信赖与使用习惯,应是服务型政府网站的“标配”
“强化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第一平台作用”,“在第一时间通过政府网站发布信息”,是政务公开新形势下国家对政府网站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服务型网站对百姓该有的“交代”。
然而,近日公布的第十五届中国政府网站绩效评估结果显示,抽检的903个全国部委和地方政府网站中,超六成地方政府网站提供的重要工作动态、政策解读、热点舆情回应信息,主要来自本地、本行业新闻网站、报纸、电视等媒体。过半政府门户网站未能实现首先发声,“公开、回应第一平台”这个作用似乎还不够“灵光”。
今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发布《关于全国政府网站的抽查情况的通报》。抽查结果显示,目前仍有个别网站存在站点长期无法访问、多个栏目为空白、首页长期不更新等“应付差事”的现象。此外,有的网站办事指南涉嫌抄袭,甚至因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发布了不良信息。
互联网时代,政务公开的内涵愈加丰富,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运用新媒体和多方渠道助推政务公开的同时,政府网站要带好头。从实际影响来看,政府网站解读功能“失灵”或者关键时候“失语”,会与公众信息需求形成巨大反差。当政府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和参与渠道不被公众使用和认可,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就很难发挥。不仅使百姓的信息获取渠道变窄,大大削弱政务公开的力度;而且各类虚假信息和错误解读还可能甚嚣尘上,让政府权威性和公信力大打折扣。
当然,这些年,我国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各级政府在回应社会舆论热点事件,特别是网络舆论热点时,反应速度、灵敏度都明显提升,解读回应工作更加精确主动,做得好的政府网站不在少数。但在全国范围内,政府网站与国家提出的公开、回应第一平台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一些政府还没有树立网站“公开第一平台”意识。在有些地方,出台文件的主管部门组织解读时,会组织媒体及第三方解读机构加入,却独独漏掉当地政府网站,没有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第一平台”的作用。
说到底,政府网站不是某个部门的“黑板报”“后花园”,而应该是百姓获取信息和服务的“直通车”“高速路”。健全政府网站建设,更好地满足公众对政府网站的信息信赖与使用习惯,应是服务型政府网站的“标配”。从公开、回应的实效上着手,真正承担起第一平台的职责,百姓才会买账。
比方说,百姓想了解下某地房价政策和相关情况,第一反应会去找当地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官网或当地政务门户网站等查询,还是去各种商业新闻网站花式搜?如果选择后者成了习惯,结果恐怕是靠谱信息被淹没,而非官网的不靠谱信息却满天飞。再比如,中央出台了一个新文件,除了第一时间在官网公布,还要第一时间做配套解读、第一时间回应百姓关注,而且最好深入浅出、浅显易懂,让官话成为“土话”,让社会公众看得懂、听得进。若只是冷冰冰地挂着,有人问解答两句,没人问就偷个懒,以后官网或许乏人问津。
第一时间公开,才能跑在负面舆论形成之前作正面引导,而不是总等着舆情爆发再补漏洞;第一时间解读,才能避免政策、信息等被恶意炒作和误读,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红利。百姓对政府网站的依赖,是在一次次努力的“冲刺”和有温度的服务中形成的。培养百姓的这种依赖,是现阶段政府网站的“必修课”。(吴 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