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大理5月8日电 题:中国扶贫之“路” 击破“大山之困”
中新网记者 张丹
清晨,太阳从翠绿的山间缓缓升起,村民们陆续走进田间开始一天的劳作。金色的光晕笼罩着四面环山的 村坝子,正给葡萄掐尖的 村村民李品超抬头望了望大山说,“就是因为这些山,很多人困在这儿一辈子,没见过外面的世界。”
村隶属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大营镇,是个白族村邑,其名在白族语中意为“山坡上的村落”。 村曾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如今村里依然随处可见马帮留下的痕迹,但其交通要道的地位早已不复存在。加之地少寡种,水利设施不配套,只能靠天吃饭, 村很快从“靠山吃山”变成“坐吃山空”。
“我年轻那会儿都种苞谷(玉米),还有点儿水稻。”玉米是52岁的李品超记忆最深刻的食物。“天不好的时候产量就少,根本不够吃,还时常有滑坡冲毁庄家,我们只能上山挖野菜。”
“我读书成绩很好,全班40多人我排第一,但还是初中毕业就回家种田了。”李品超叹了口气。
他回忆,年轻时候通往县城的都是土路,有些人家种了梨要拉去县上卖,就用骡马驮着,天不亮就出发,走近四个小时。
“路上坑坑洼洼特别多,梨子中间得铺厚厚的草,不然没到县城就颠坏了。”李品超说,卖完了天黑才回来,灰头土脸的,所以大多数人根本不会走出村子。
路不通,贫困在这里代际传递。现在 村是大营镇唯一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6207人中有贫困人口454人,贫困发生率7.31%。
当前,如何让中国最后的5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被视为中国与小康社会之间的最大障碍,而这些人或多或少都有“李品超”的影子。在中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中,10个都是山区。数百年来,大山如桎梏,把里面的居民与外界分割开来。因此,要想富,先修路,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共识。
中国官方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很强的先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贫困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给民众打开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
2015年,交通运输部制定出台了《“十三五”交通扶贫规划》,支持连片特困地区680个县的交通建设。计划到2020年,贫困地区国家高速公路主线基本贯通,具备条件的县城通二级及以上公路,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通客车,全面建成“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
“这两年村里道路变化特别大,先是建好了通村公路,与通往县城的旅游公路相接,现在开车从村里到县城只用半个多小时,40分钟可到达大理机场。” 村村委会主任赵灿珍说,村里的道路硬化也全部完成,“路好走了,环境也更好了。”
商机也随路而来。据赵灿珍介绍,近年来 村的主产水果葡萄由于不易运输,销量一直不成规模。2016年, 村引进龙头企业在村里搞起了葡萄种植基地,挂果后统一收购,且质优价高,现已销往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农户再也不愁销路。
生活好了,李品超把女儿送到省会昆明读大学。现在村里已经有100多名年轻人外出求学。“我希望孩子能走出大山,去见识外面的世界,学更多的知识,让贫困随着这条致富之路在我们下一代人身上彻底消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