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1月16日电 (记者 徐雪)2017年西北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进会16日在兰州召开,来自新疆、陕西、青海等地相关部门“取经”大气治理“兰州模式”。
兰州曾是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年度排名常年居于全国末位。近几年以来,兰州市大力实施了大气污染治理整体战与攻坚战,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空气质量得到较大幅度改善,城市年度排名稳定退出了全国十大重污染城市行列,摘掉了长期罩在头上的“黑帽子”,强力治污的“兰州模式”也受到了海内外的关注。
兰州地区大气污染综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兰州市环保局局长芮文刚介绍,与大多数北方城市相似,兰州市冬季静风、逆温频率高达80%以上,更加之该市独特的河谷盆地地形地貌,城区极易形成相对密闭的空间结构,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清除,同时冬季采暖期居民采暖成为污染物排放的新增量,极其有利于污染物持续累积。
针对重污染天气主要集中在冬季采暖期的现状,近年来,兰州市每年都开展了为期6个月时间的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简称冬防),营造全市行动、全民参与的冬防氛围,形成了全年常态抓、冬季重点抓、年年持续抓的工作机制。
“在如何应对冬季恶劣污染天气方面,坚持‘全民治污、冬病夏治、铁腕冬防、唯实创新’的思路,坚持治理治本和管理治标相结合,紧密结合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逐年度分类开展集中攻坚,全力压减主要污染物浓度,确保冬季空气质量总体可控,冬季城市排名总体好于其他季节,成为兰州市防治大气污染新的突破口和攻坚点。”芮文刚说。
芮文刚还说,在治理过程中,甘肃省级和兰州市级分别成立了专门的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和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指挥部;全面推行城市网格化管理,将市区划分为1482个网格,涵盖所有区域,建立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台账,做到“定点、定人、定岗、定责”,实现城市管理网格全覆盖、巡查全天候、调度数字化和应用多元化;同时,将中央和省属驻兰行政事业单位、企业以及部队,一律纳入治理工作“一盘棋”,形成了区域统筹、群防群治的工作格局。
芮文刚称,针对冬季大气污染的成因、特征及污染物发生的变化情况,重点改善城市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因此聚焦工业减排、煤炭燃量、抑尘除尘、尾气达标,以及散源管控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同时,我们每年都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冬防方案,力争做到对症下药、协同治理。
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兰州市空气达标率52.9%,2016年提升到66.4%,2017年截至到10月底考核达标率达到了74.1%;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由2013年的153微克/立方米、67微克/立方米下降到2016年的114微克/立方米、52微克/立方米,降幅分别为25.5%和22.4%;今年截至10月底考核浓度分别降至102微克/立方米和45微克/立方米。
据兰州市卫生疾控部门统计,2013年至2014年冬季采暖期,全市城乡居民呼吸系统疾病就诊病例和就医费用同比下降27.33%和47.4%;2014年至2015年度同比分别下降18.18%和38.39%;2015年至2016年度同比分别下降7.52%和17.89%;2016年至2017年度同比分别下降3.22%和8.17%,实现了“四连降”。
“此外,冬防期间还依旧面临着居民散煤污染问题依然突出;机动车尾气污染呈现上升态势;差别化管控带来巨大管理压力等防治难点。”芮文刚表示,将继续采取更为科学有效的手段,以更大的决心、更高的标准、更硬的措施,整体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标准化、精细化和常态化工作,推动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