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5月8日电题:用爱传递生命的温暖――一位器官协调员的自白
新华社记者赵丹丹
“我愿意用自己的努力,传递生命的温暖,让更多人获益。”在第70个“世界红十字日”来临之际,吉林省红十字会器官捐献协调员刘丽伟对记者说。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500多名器官捐献协调员,他们长期奔走于各地医院,为逝者和患者架起生命的桥梁,他们被称为“生命使者”。
“对于器官捐献者而言,心脏停跳后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很关键。器官允许热缺血的时间非常有限。”刘丽伟说,为了完善手续、最大限度地缩短取证的时间,风雨兼程、披星戴月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目前,中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器官衰竭患者,有30万适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疗,每年仅有1万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2015年起,公民自愿捐献成为我国器官移植的唯一合法渠道。当年,我国器官移植手术达到了历史最高值10058例,2016年进一步上升到15000余例,增幅超50%。
器官捐献协调员这一新兴职业与公民自愿捐献器官同步发展。他们经过系统培训,持证上岗。主要工作是负责联系器官捐献者的家属,协助器官移植科医师完成器官捐献全过程,或是动员患者亲属接受逝世后人体器官捐献的理念,在患者去世后捐献器官,挽救他人。
从2011年从事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工作至今,刘丽伟已协调、见证了230例人体器官捐献,获得2016年度全国优秀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表彰。在她看来,这份工作需要爱心、耐心、责任心,更要有强大的内心与同情心。面对经常遇到的拒绝甚至谩骂,刘丽伟能够理解。“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相信自己,为更多患者争取生的希望。”刘丽伟说。
一次夜里,一位家住辽源市龙山区工农乡向阳村的男性捐献者,因脑出血生命垂危,但捐献者的唯一直系亲属母亲长期卧病在床,无法到现场进行捐献登记。刘丽伟耐心争取家属同意,连夜赶赴100多公里外的辽源市工农乡与捐献者的母亲完成签字手续,赶回医院时已是凌晨4点,2个小时后器官捐献手术顺利进行,刘丽伟真正履行了“生命使者”的职责。“不管再辛苦,不管别人再不理解,当得知有人因此得救,我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了。”刘丽伟说。
2016年8月,刘丽伟查出患有甲状腺癌,身体的疼痛和精神的打击使她一度无法控制自己,情绪很低落,“是我的工作让我看到人间的大爱,捐献者和接受者都带给我无限的正能量,所以我会活得更坚强。”刘丽伟说。
去世后将自己的一部分留在世界上,帮助其他人活下去,通过捐献、移植,越来越多的生命在不同意义上得以延续,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捐献遗体和器官的队伍中。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通过书面或网络途径登记捐献遗体和器官的志愿者人数累计为169860人,仅2016年一年,就有10万余人登记捐献遗体和器官,比2010年增长约100倍。
“听到双方家属对我说句谢谢,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忍住泪水,我愿意继续完成这一场又一场生与死的接力。”刘丽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