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浙大竺可桢学院培养拔尖人才 淘汰率达15%

时间:2017-05-11

  竺可桢在工作。

  【先生名片】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被誉为“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地理学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1936~1949年间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在他的带领治理下,浙江大学在“文军长征”、“西迁办学”中实现了凤凰涅,成为一所举世闻名的高水平大学。苏步青曾经说过:“竺可桢先生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伟大的大学校长之一。”

  以老校长名字命名的竺可桢学院精英辈出,现任竺院副院长唐晓武难忘那份“勤”

  公忠坚毅能担大任 老校长的话一直挂墙上

  【传承】

  33年坚持优胜劣汰

  竺院“勤”字培养拔尖人才

  “大学教育的目的,决不仅是造就多少专家如工程师、医生之类,而尤在乎养成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1938年11月,竺可桢在开学典礼上发表的这句话,如今书写在竺可桢学院的墙上。

  竺可桢所要培养的不是一般的实用人才,而是要成为社会的领袖、各界的精英。

  在浙大,有一个以竺可桢名字命名的学院――浙大竺可桢学院,这是个为浙江大学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历任院长都是浙江大学校长。

  又是一年五月,连续8年了,任竺院副院长以来,唐晓武教授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欣慰地看着又一届毕业生,取得了各自的突破,走出竺院,走向世界,这正是他对学生的期望。

  唐晓武知道这个以老校长名字命名的学院,承担的使命是什么。他自己,正是当年竺可桢学院的第一届学生。

  竺可桢先生从小就在私塾读书,学习十分勤奋,中学阶段曾经连续五次考试名列全班第一,后来出国留学,更是勤学苦练,28岁就获得博士学位。如今的浙大的学子,学习上也传承了“勤”字精神。唐晓武教授对此有着着深刻的感受。

  1984年,唐教授进入了浙江大学(工科)混合班,这是浙大本科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而这,便是竺可桢学院的前身。

  2000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成立。

  那一届混合班,共招了110人,三个班都是工科生,“当时浙大调研发现,工科本科的基础理论起点低、要求低,很难培养出拔尖人才,而理科学生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以及类比等方面的能力普遍优于工科学生。从现代科技发展的特点看,理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和严格训练,对工科教育可能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和借鉴。”唐晓武说,到大四毕业时,只剩下66人。

  现在,竺院的学生,从入学到结业,依然“残忍”地保持着10%到15%的淘汰率。

  竺可桢对浙大学子的期待。

  【发扬】

  老校长培养“精英”理念

  大多数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

  当年竺可桢要培养的,不是一般的实用人才,而是要成为社会的领袖,各界的精英。如今,竺可桢学院正践行着这一理想。

  今年,竺院350多位毕业生,拿到出国深造Offer的占到45%左右,其中不乏哈佛、麻省理工等世界顶级名校的全额奖学金。

  “不要为赚奶粉钱进竺院,要在竺院内长成栋梁。”这是唐晓武曾对学生说的话,他希望他的学生,有更高的志向,做国家栋梁。

  就唐晓武他们第一届的毕业生来看,从事科研和教学的是主流,很多人成为“长江学者”、“千人计划”这样的高端人才。

  竺可桢认为,培育这样的人才,其路径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校园中营造“求是”风气。竺可桢强调学生到浙大来求学,不仅在科目本身,更重要的是训练自己的思维,培养批判和反省精神,能够创造性地传递知识的薪火。

  唐晓武举例说,最近受关注的中国商飞公司C919大型客机项目副总师钱仲焱,就是92级竺院混合班毕业生。

  从竺可桢学院发布的2016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接近九成的学生都选择出国或在国内高校读研深造,只有8%的学生直接工作。唐晓武说,2017年的总体情况也差不多,“化学专业有哈佛大学博士突破,食品专业有康奈尔大学博士突破。外交专业有乔治城大学,人文考古专业有斯坦福大学的突破……”而这也是对竺可桢校长培养精英的教学理念的最好回答。(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本报通讯员 吴荃雁 柯溢能)

  • 上一篇:教育部将2017年定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
  • 下一篇:广东前四月电信网络诈骗案同比下降近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