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科技牵丝路:打造“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

时间:2017-05-13

  中新社北京5月13日电 (记者 张素)科技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往来中从未缺位。古时有以指南针为代表的“四大发明”牵引丝路,今时今日,知识之光照亮通途。

  若论“科技丝路”最耀眼处,当属高精尖技术集大成的航天领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北斗导航,一个个具体项目组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们提出‘天地一体化+商业运营’模式。”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宇航部部长李同玉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

  该院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率超过95%,在发射市场颇受青睐。2015年11月21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老挝一号”通信卫星送入太空。需指出的是,此次发射从卫星制造商、火箭制造商到火箭发射服务商,均实行商业化出口模式。

  李同玉说,新的合作模式使老挝不仅拥有了一颗广播通信卫星,还拥有第一座卫星地面测控系统和第一个覆盖全国的卫星广播通信系统。双方还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展后续运营。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也列出近年来发射的一长串“外星”:从实现中国整星出口“零”的突破的“尼日利亚一号”,到实现对“海上丝绸之路”周边基本覆盖的“亚太系列”,再到首次进入欧洲市场的“中国制造”白俄罗斯通信卫星。

  此外,中国在2016年8月成功发射“天通一号01星”,拉开自主建设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序幕;2017年4月成功发射首颗高通量通信卫星“实践十三号”;接下来将发射“实践十八号”“中星18号”“亚太6D”等卫星――它们既能带动国内通信卫星水平全方位升级,更会辐射“一带一路”沿线。

  近日,涵盖48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一带一路”航天创新联盟宣告成立。中国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表示,该联盟将在未来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航天创新要素的全方位交流。

  若从空中俯瞰,一片片科技园区、一间间联合实验室、一处处技术转移中心,成为“科技丝路”的关键节点。

  中国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司司长叶冬柏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科技部先后支持建设了中国―蒙古生物高分子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埃及可再生能源国家联合实验室、中国―柬埔寨食品工业联合实验室、中国―尼泊尔地理联合研究中心、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联合研究与示范推广中心,与埃及等国家签署科技园区合作协议,并支持广西、云南、宁夏、新疆、江苏等地建设技术转移中心。

  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该院已建成9个海外科教机构及5个“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卓越中心”。2016年初,该院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行动计划,计划到2030年基本形成“一带一路”科技合作网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是简单的‘给’,而是共商共建。”叶冬柏说,接下来将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各地需求及科研基础,在农业、能源、交通、通信、先进制造、新材料、航空航天、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建设一批新的联合实验室或联合研究中心,搭建长期而稳定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

  若论“科技丝路”的立足之本,还在于每位行走在“丝路”上的科研工作者,因此科技人才交流实为重中之重。

  2013年中国科技部启动实施“亚非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支持亚非地区45岁以下的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目前有来自印度、巴基斯坦、缅甸、蒙古国、泰国、尼泊尔、埃及等国的200余名青年科学家来华,在各领域开展科研工作。

  “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长奖学金”也为学子们提供在中国科学院留学的费用。自2013年以来,该奖学金支持来自50多个国家的700多名学生到中国科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其中不少人生活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

  来自摩洛哥的留学生伊穆兰・阿卜杜勒萨马德得益于此,他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工作短短两年间就发现了两个新菌种。“如果没有中科院提供的平台,我估计再花很多年也未必能有新发现。”他兴奋地说,要把在中国所学带回祖国,成为连通两国的新桥梁。(完)

  • 上一篇:论坛倒计时:“一带一路”的五道必答题
  • 下一篇:习近平会见西班牙首相拉霍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