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靖在接受采访。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赵迪/摄
5月14日~15日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论坛举办期间释放出“一带一路”早期建设成果及未来发展规则,更成为全球舆论讨论的重点。
来华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主持“智库交流”平行论坛议题讨论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亚洲与全球化研究所所长黄靖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发表的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演讲本身立足于‘一带一路’,但事实上也是对中国对外政策的全面解读。”
创新点: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
黄靖指出,通过习主席的演讲,外界可以清楚看到“中国将怎样向外交流、向外发展”。这其中的一个最重要原则是合作,“只有基于平等、开放和交流前提下的合作,才谈得上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建设”。
在主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坦承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中注意到各国之间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也会因此产生分歧甚至冲突,对此他也给了应对这一问题的“中国方案”。黄靖说,这个“中国方案”有两大关键原则: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如果说‘中国方案’新在哪里,那么这两条就是很重要的创新。” 黄靖指出。他说, 西方世界自古以来在对待不同利益诉求时都是选择对抗,而为了在对抗中占据优势,就会选择结盟,而这势必反过来又激化对抗。与这一路径完全不同的是,中国选择了对话,“通过对话来了解对方的需求、争取进行合作达致双赢。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就需要结伴。它与结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为了合作而产生,是平等、包容的,不具有结盟中最显著的排他性,目标只能是朝着共同利益的方向”。
此外,黄靖教授也认为本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充分展现了“中国方案”的包容性和号召力。他说:“在当前国际政治中,我们很难看到俄罗斯总统普京、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与西方国家领导人同时为了一个话题聚集在一起,而这次为了‘一带一路’建设他们都同时来到了中国。”
不过,黄靖也提醒说,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为参与全球治理提供的一个平台,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产品,并不是为了取代任何一个现有的全球治理平台,反而会成为现有治理机制的有益补充。他特别指出,在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联合公报草案的撰写中,各国都反复确认一些重要共识,其中一条就是这个平台是平等的、开放的、包容的,各方都可以参与,各国发展战略也可以在这里对接。
“一带一路”推动第三次浪潮
黄靖认为,本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向外界传递的另一大信号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太新兴发展国家正在以“一带一路”为平台,引领第三次现代化浪潮。
他介绍说,第一次由英国引领的现代化浪潮,涉及的人口不到4000万;第二次由美日德等工业化强国引领的现代化浪潮也仅使4亿多人受益;而眼下由亚太新兴发展国家引领的第三次浪潮则覆盖了40多亿人口。
黄靖指出,虽然现在西方出现了一些政治上的民粹主义和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但中国认为政治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仍是当前世界发展的主要潮流,因而,发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为了推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进一步促进全球化,使各国能够共享现代化的成果。他说,虽然各国提出的发展战略不同,但肯定有相通之处,“人类的共同要求是和平和发展,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就是聚焦这两大主题,契合了各方的发展需求”。
黄靖评论说:“从人类现代化发展进程来看,‘一带一路’倡议将在第三次现代化浪潮进程中起到中轴的作用。”
企业才是“一带一路”建设主角
至于如何才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务实合作,黄靖认为对接是关键,既要包括发展战略对接,更要确保后续推进机制对接。
14日,习近平主席也在主旨演讲中宣布中国将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支持,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元人民币,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海外基金业务,规模预计为3000亿元人民币。
黄靖指出,中国向丝路基金增加资金支持,无疑为“一带一路” 相关建设项目的后续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但是“应该明确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项目,更不是中国的外援计划,它是世界的,是一个以政策支持、法律保障、市场经济推动、企业具体实施,以项目为依托的经济发展倡议”。他强调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各方能共享发展红利,因而,市场经济是其根本驱动力,项目是参与各方的连结点,国家只是扮演“政策支持、法律保障、信用担保”三大角色。
不过,黄靖也强调,要保障“一带一路”建设项目持续稳步推进,充足的资金投入是根本保障,因而,到国际上为“一带一路”建设寻找更多元化的投资关乎参与各方能否更快分享发展成果。他指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只有金融稳定、资金信用度高才能根本上保证‘一带一路’建设稳定推进”。对于中国而言,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快人民币国际化使用的范围和程度。黄靖特别提醒说:“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一定要务实,不可操之过急,必须要对如何防患金融风险有充分认识和应用准备。一旦金融不稳,经济建设和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本报北京5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