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驻村日记: 80后返乡人的归来故事

时间:2017-05-19

驻村日记:80后返乡人的归来故事

简槽村中,不少青年人在田间劳作。 邢 摄

  中新网湖北保康简槽村5月19日电 (邢)五月正值烟叶移栽季。简槽村村民大多是五六点就起来忙碌,一直到天黑才回家。白天在家中,很难发现他们身影。

  田间地头,记者看到有不少青年汉子在劳作。走访后得知,他们大多是80后,几乎都有过在外打工的经历,而如今却选择了归来。

简槽村烟叶产业发展吸引越来越多返乡人归来。 邢� 摄

简槽村烟叶产业发展吸引越来越多返乡人归来。 邢 摄

  33岁的周孝伟去年底结束了14年的打工生活,回到简槽村开始种烟叶。“在外十多年,感觉心还是在家里。”

  对土生土长的地方,乡土情愁挥之不去。刘涛走出大山时还是17岁的小伙子,12年间辗转过深圳、东莞、温州、义乌、六安等多地打工。2015年回来后,他说感觉人精神多了,干活儿也有劲儿了。

  除了乡愁,返乡人的归来更多是现实的考量。

  周孝伟2003年技校毕业后就开始在襄阳二汽集团做装配工,虽说挣的工资能保得住一家人基本开销,但也所剩无几。按他的话说,年纪越大,越感觉自己没啥优势,“学了些技术,但跟现在的时代比还是落伍了。”

  刘涛也有这样的感受。“现在招工要求越来越高,都想要年轻的,好管理、好培训。”

周孝伟家有了汽车。 邢� 摄

周孝伟家有了汽车。 邢 摄

  近年来,家乡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让返乡人们下定决心归来。

  简槽村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种植烟叶,2016年全村种植2000多亩,纯收入已达800多万元,成为全市烟叶种植第一大村。

  回到家里的第一年,刘涛种了10多亩烟叶,收入7万多元。他说,在外和在家的收入“翻了个个儿”:“同样挣7万,以前得开销5万,攒2万,现在是花2万,攒5万!”

  “在外没有好的经济来源,在家里只要没大的自然灾害,收入就比较稳定。”29岁的薛远沛2012年返乡,种了十几亩烟叶。初中毕业后,他就开始在深圳、惠州、武汉、昆山等多地打工。“人生地不熟,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期间还被劳务公司耍过。”

  “靠山吃山,老辈子给我们留下最大的资源就是这山、这地。我们可得珍惜好、利用好。”周孝伟回家后,把之前租出去的田都收了回来,种了22亩烟叶。

  如今,80后们大多进入婚姻家庭生活。“十六七岁的时候想出去闯闯,当‘月光族’,挣了就花,也能养活自己。但成家立业了,明显感觉肩上的担子重了。”薛远沛说,父母体弱多病,孩子渐大,家中重活儿只能一个人扛,家庭责任感越来越强。

  他们也坦言,就体力而言,在家务农其实并不比在外轻松。周孝伟从去年底回来后一直没停下来:修整到地里的路、耕地、烟叶育苗、移栽……薛远沛今年种了18亩烟叶,除了刮风下雨,几乎全在田里……

薛远沛住进了易地搬迁的新家。 邢� 摄

薛远沛住进了易地搬迁的新家。 邢 摄

  即使如此,返乡人们还是觉得在家“自由些”。“以前是别人当老板,现在是自己当老板。”刘涛说,在外打工时每天要工作10多个小时,加班是常事;请个假,全勤奖就没了。“回来后再累再辛苦,但下雨还能多睡会,晚上回家跟家人、村民在一块唠唠,觉得不孤独了。”

  但归来也是一种利弊权衡。薛远沛的娃4岁了,他对孩子上学还有些担忧:村里小学师资短缺,只有一年级、三年级两个班,送去镇上读书还得再陪读;周孝伟的孩子今年8岁,还在市里上学,平时由母亲照看,想孩子的时候只能开车去看看……

  在外打工时,他们一年最多回来两次,离得远的甚至两三年才回家一次。但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他们都看在眼里: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摩托车、拖拉机、机械化农具成了标配,产业发展有了政策补贴……

  简槽村去年年底全村脱贫销号,薛远沛一家住进了易地搬迁的新家,周孝伟买了新车,刘涛也准备入手一辆。

村民家门口修通了水泥路。 邢� 摄

村民家门口修通了水泥路。 邢 摄

  返乡人利用家乡产业大发展的时机,从事养殖业、种植业,不仅自己脱贫致富,也在为农村贡献力量。据介绍,保康全县已有33名返乡创业成功人士主动担任34个村的名誉村主任,无偿提供资金350多万元,帮助争取资金800多万元,协助解决民生事项569件,安排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近1800人,他们无疑已经成为引领农村的新生力量。

  刘涛说,看到这田这地就有种亲切感,看到这农具机械就能“手到擒来”。“别人开玩笑说,天生就是种田的命!”

  周孝伟说,就算是这命,也“认”了。“农村现在发展好了,再也不出去了,我们也得为家乡做贡献!”(完)

  • 上一篇:网评:不要让给农民工发工资还是个问题
  • 下一篇:杨洁篪会见韩国总统特使李海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