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伟大时代 光影华章

时间:2018-12-18

伟大时代 光影华章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发展成就与经验

制图:张芳曼

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造,把电影的独特艺术形式同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有机结合起来,让电影镜头聚焦伟大时代,记录伟大实践,关注人民的奋斗创业,写好拍好中国故事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电影锐意进取、砥砺前行、繁荣发展、成绩卓著的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中国电影迎来了“黄金机遇期”,创作活力持续迸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电影生产力空前提高,呈现健康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坚持党的领导

服务工作大局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对电影工作高度重视,给予坚强领导和极大关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电影工作更是倍加关怀、寄予厚望。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怎样发展中国电影,创作什么样的电影作品,培养什么样的电影工作者等方向性、战略性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中国电影指明了前进方向。

电影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电影工作的指示要求,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自觉将电影工作置于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重大决策部署之中,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宏伟目标之中,发挥好电影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功能,坚守电影工作的文艺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结凝聚人民提供精神力量。

40年来,电影界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重大时间节点,组织创作了一大批优秀影片。比如,庆祝新中国生日的重点影片《开国大典》《建国大业》,庆祝党的生日的重点影片《开天辟地》《建党伟业》,庆祝人民军队生日的重点影片《八月一日》《建军大业》;再如,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点影片《太行山上》《百团大战》,迎接党的十八大重点影片《忠诚与背叛》《西藏天空》,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影片《十八洞村》《战狼Ⅱ》等,这些影片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反映党、国家和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激发起广大群众的爱党、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为更好加强党对电影工作的全面领导,更好发挥电影在宣传思想和文化娱乐方面的特殊重要作用,发展和繁荣电影事业,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决定调整和完善电影管理体制,由中央宣传部统一管理电影工作。这是加强党对电影工作全面领导的战略安排,是推动中国电影持续繁荣、更好发展的重大举措,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电影工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我们要深刻领会这次机构改革的重大意义,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到电影工作的方方面面,覆盖到电影领域的各个环节,把好方向、定好规划、做好保障、抓好落实,以更加饱满的工作干劲,推动中国电影走进新时代、迈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打造精品力作

电影作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艺术创造,把电影的独特艺术形式同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有机结合起来,让电影镜头聚焦伟大时代,记录伟大实践,关注人民的奋斗创业,写好拍好中国故事。

多年来,电影界积极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创作采风、下基层体验生活等活动。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以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焕发了新生机、赋予了新内涵,广大电影工作者走进工厂农村,深入扶贫一线,亲身体验人民生活,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汲取创作养分,为现实题材创作提供了丰厚的生活基础。文艺工作者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的好传统好作风得以传承和发扬。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必须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电影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努力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电影,让观众通过看电影增强幸福感、获得感,增强对国家和生活的热爱。这些年来,电影界在坚持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不断探索创新,逐步形成了多样化、多类型、多品种的创作格局,一大批优秀影片受到观众喜爱,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上世纪80年代的《天云山传奇》《人到中年》《喜盈门》《人生》《黄土地》等,深化了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传递了时代呼声;90年代的《大决战》《周恩来》《焦裕禄》《凤凰琴》《横空出世》《生死抉择》等,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上进一步探索创新;新世纪前10年创作的《邓小平》《太行山上》《云水谣》《惊涛骇浪》《英雄》等,在推动主旋律创作提质升级的基础上,形成多样化创作格局,开启了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电影在讲述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上取得巨大突破,比如《战狼》系列和《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智取威虎山》《建军大业》《百团大战》等影片创新了主旋律电影的表达方式,获得观众热烈好评,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十八洞村》《中国合伙人》《滚蛋吧!肿瘤君》《乡村里的中国》等现实题材影片,紧扣时代主题和经济社会发展脉搏,反映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表达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赢得广泛关注;《狼图腾》《美人鱼》《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捉妖记》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影片,则体现出电影工业水准的突飞猛进和创作制作的工匠精神,给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精彩的观影体验。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新时代电影工作必须把出好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把提高电影质量作为生命线,加强创作的规划引导。未来几年,大事多、喜事多,2019年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2021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2022年我们将喜迎党的二十大。要结合这些重大时间节点,策划推出一批重点作品,反映党和国家革命建设改革发展伟大历程与辉煌成就,展现人民群众奋斗创业、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风貌。我们要紧紧团结凝聚广大创作人员,加强引导扶持,做好服务保障,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推动电影创作从“高原”向“高峰”攀登。

以改革为动力

做大做强电影产业

文化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按照党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电影界果断打破国有电影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引导民营资本有序进入制片领域,推动以院线制为主的发行放映体制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电影产业领域,由此带来了电影生产力的极大解放,推动了电影产业的整体繁荣。

2002年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电影产业快速发展,中国电影市场已成为仅次于北美地区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中国电影成为世界电影舞台上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电影年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50部增长到近年来的800部左右,位居世界前三。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559.11亿元,比2012年增长227.48%;2017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为16.2亿,比2012年增长247.64%,创造了世界电影市场的增长奇迹。2012年我国电影总票房为北美的25%,是第三大市场(日本)的1.125倍;2017年则达到北美市场的77.41%,是日本市场的4倍。中国已经成为拉动全球电影市场稳定增长的主引擎。在放映领域,我国城市影院数量已超过1万家,银幕数已达5.9万块,相当于2012年底的4.5倍,其中3D银幕数占比达89%,电影银幕数稳居世界首位。

电影工业体系不断升级,基础设施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青岛东方影都等为代表的影视制作基地,为高科技电影制作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巨幕、中影光峰激光放映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互联网+”为显著特征的创新力量加快融入电影产业,实现深度融合,催生了丰富多样的新业态,网络售票和在线选座服务全球领先,为中国电影产业结构升级和长远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电影公共服务不断迈向更高水平。2015年我国实现县级城市影院全覆盖,目前县级城市影院银幕数已达21677块,占银幕总数的36.74%,放映服务辐射基层能力更强,市场结构布局更加合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有效解放了广大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院线233条,放映队约5万支。近年来全国农村年均放映电影约800万场,电影公共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市场主体格局更加多元。传统国有电影企业通过集团化、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正在重新焕发创作生产动能。特别是中影、上影等国有龙头企业成功上市,企业的经营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在行业中的领军作用更加突出。一批具有可持续创作能力的民营电影公司,已逐步树立起知名品牌,并开始向全产业链拓展。一批特色突出的中小公司和小微企业应运而生,为电影创作和产业发展增添了活力。

电影政策扶持和法制保障不断完善。中宣部会同多个部门牵头制订和推出了电影专项资金、影院建设差别化用地、税收优惠、金融支持等多项扶持政策,对电影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1996年《电影管理条例》颁布实施,标志着电影管理法制化的重要进步。2017年3月1日《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施行,这是我国文化立法领域的重大突破,也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一座里程碑,对于促进电影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人才为支撑

夯实发展根基

改革开放40年来,几代电影工作者接力奋进,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名导演、名编剧、名演员、名制片人以及电影创作生产各环节的优秀人才,从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中青年骨干力量到被称为“中国电影新力量”的青年创作人才,广大电影工作者顺应时代需要,积极投身艺术实践,用智慧、才华和心血向广大观众奉献了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尤其是近些年来,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的“文化名家”“四个一批”等重点人才培养计划的带动下,一批电影工作者被确定为“文化名家”,纳入“四个一批”人才,为他们成长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有关部门通过青年剧作扶持计划、电影导演“青葱计划”、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等多种方式,打破体制机制界限,延伸联系手臂,扩大人才培养支持的覆盖面,为青年电影创作人才搭建舞台、提供服务,产生了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较高专业素养的核心创作团队,新一代青年电影人已经逐渐挑起电影创作生产的重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当前,中国电影正处在“由大向强”跨越的重要历史节点,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电影强国首先是电影人才强国的意识,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完善培养机制,提高学养素养,优化人才结构,加快培养德艺双馨的电影人才队伍。

要按照“德艺双馨德为先”的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教育,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教育,引导电影工作者更加自觉追求崇高价值、加强道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真诚的艺术态度、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做先进文化的建设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要加强对具有专业素养、专业技能、专业精神的各类人才培养,提倡和弘扬“戏比天大”的优良传统,以工匠精神对待每一个细节、每一处场景、每一句台词,精益求精、精雕细刻、精心研磨,追求电影创作更高的艺术境界。伴随着国家日益强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电影人中必将涌现出更多国际级的电影大师、世界级的电影艺术家。

以开放促合作

打造国家文化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电影作为广受各国人民喜爱的文艺形式,常被称为国家名片、“铁盒子里的大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从封闭到开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成为展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迅猛发展,中国电影的海外关注度也日益提高,中国电影走出去呈现出新的亮点和特征。一是在服务外交和外宣工作大局上有新突破,利用“一带一路”“金砖”“上合”等外交和多边平台,着力在海外打造中国电影节品牌,利用北京、上海、丝绸之路等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吸引各国电影人来华交流,充分发挥电影在人文交流互鉴方面的特殊作用。二是在推动中国电影进入国际市场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比如通过“中国电影・普天同映”海外发行营销平台,已初步构建了涵盖五大洲近70个国家、190多个城市的电影推广发行渠道,为构建海外电影发行网络和平台奠定了初步基础。三是通过中外合拍电影模式加强制片合作,促进文化交流。目前已同21个国家签署了电影合拍协议,支持和促进电影制片公司进行合作拍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艺术也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实践证明,经过市场竞争,国外影片并没有把国产影片打垮,反而刺激了国产影片提高质量和水平,在市场竞争中发展起来了,具有了更强的竞争力。自2013年以来国产电影市场份额始终保持在50%以上,确保了国产电影占据市场主体地位。中国电影将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把更加丰富多样的世界各国优秀电影引进来,不断满足观众需求。同时,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电影发展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提升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把中国电影打造成真正的“国家名片”,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把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勤劳友善的形象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传播到世界,让外国观众从电影中更加了解全面真实的中国和中国人。

(作者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国家电影局局长)

王晓晖

  • 上一篇:“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改革开放四十年世界回响
  • 下一篇: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