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从“根”上解决全科、儿科医生不足 北京出“实招”推进医学教育改革

时间:2018-12-19

央广网北京12月19日消息(记者孙冰洁)医院与学校“携手”,共同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在医教协同改革的大背景下,北京市日前印发《北京市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从学科机制、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明确规定了2020和2035年北京市医学教育改革的工作目标。

2014年“医教协同”提出,新一轮医学教育改革全面启动;2017年7月,全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对深化医教协同、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要求进一步健全医教协同机制,加快培养大批合格医学人才,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新医改推行以来,医学人才已成为制约卫生医疗改革发展的瓶颈。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执业(助理)医师总数为339万名,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不足50%(为39.76%),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占比仅为3%;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总数为25.3万人,占整个医师总数的7.4%,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30%-40%。全科医生是当前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短板,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关乎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关乎医改成败。

此次北京市发布的《实施方案》改革将通过订单定向培养(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为企业“量身订造”培养专业型人才)、转岗培训等方式,加大对全科、儿科、精神科、公共卫生等紧缺人才的培养,力争“到2035年,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达到较高水平,医学人才队伍满足健康北京建设需要”。

“医教协同应该重点关注人才供给和人才需求的相互匹配,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人才供给布局,努力改善人才结构失衡的现状。”北京市卫健委科教处处长宋玫在采访中介绍了北京市深化医教协同的初步思考。她还指出,医学教育中生源质量下滑、本科教育质量堪忧等问题不容忽视。

为实现两个阶段的工作目标,方案中提到,北京市将从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健全医学教育体系、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十项重点工作。

“在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北京市将重点加强拔尖创新医学人才、应用型医学人才、中医药人才以及护理等医学相关专业人才等四类人才培养。”北京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按照方案要求,北京市每年新增研究生招生指标将向医学专业倾斜,加大医学与交叉学科复合型创新医学人才培养力度。逐步建立“5+3+X”连续统一的临床医生培养方式,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自主培训人员为主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机制,稳步推进专科医师规范培训。同时采取定向培养方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涉农地区培养医学专业紧缺人才,健全卫生管理专门人才学士、硕士和博士等多层次学位制度。

本科实习不到位,毕业生培养质量有待提高;医院中学员身份定位多样、培训内容和要求不同带来管理困难……中国医师协会毕业后医学教育部副主任邢立颖指出了当前医教协同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她认为,应该进一步理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关系,使二者达成更好的衔接和平衡。

为此,方案从健全医学教育体系到提高医学教学质量两方面对此做了规定。要求建设好开办医学专业的高等学校及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逐步建立教学门诊等临床教学单元,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建立综合病房用于临床教学,2020年底前对承担高等学校临床教学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任务的医院,全面开展临床教学基地评估工作,建设一批市级临床教学示范基地、临床技能培训考核示范中心和示范教学门诊。

在提高医学教育质量方面,则从建立师资队伍教学基本能力标准,设立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到逐步建立医学院校本科教学质量常态监测机制和医学毕业生质量监测数据库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要求推进专业认证和第三方评估,加快医学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逐步实现各类教育培训全程信息化管理和考核评估。

为更好地发挥人才的积极性,方案还从绩效管理体系和内部分配机制方面做了调整,要求儿科、产科、精神科、病理等临床紧缺专业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不低于本单位同级别医务人员。要求落实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让公立医院发挥用人自主权。

此外,据记者从北京市卫健委了解,为更好地促进京津冀三地医学教育协同发展,将推进高等学校医学教育学分互认,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下一步还将建立北京市医学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医学教育和人才培养使用中的重大问题;根据培养成本等情况,实行医学教育经费保障动态调整机制,并将临床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作为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 上一篇:公路管理“一法两条例”征求意见:提高建设门槛 实行养护收费
  • 下一篇:今年研究生考试4所高校确认出“事故”,高校自主命题待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