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2月26日消息(记者孙冰洁)用自助机读取医保卡,就能知道患者的签约家庭医生是谁,继而定向分诊;通过区域医疗协作平台的双向转诊系统,不出社区就能挂上大医院的专家号……在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互联网+”这项“指尖上的服务”让“首诊在基层”落到实处。
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团队。(受访者供图)
小病不出门、大病首诊在基层,是“分级诊疗”的基本思路。作为“医改重镇”,自2017年4月启动新一轮医改以来,北京在落实分级诊疗方面做了诸多探索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效。在北京市卫健委主任雷海潮看来,这一系列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分级诊疗建设。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以下简称《医改规划》)。重点从分级诊疗、现代医院管理、全民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综合监管5大方面给进一步深化医改“划了重点”。国家卫健委体改司监察专员姚建红在22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医改启动近两年来,目前我国94.7%的地级以上城市已开展分级诊疗试点,以医联体为抓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下沉,初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2017年3月,北京市政府印发《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于4月正式实施,共3700多所医疗机构参加改革。据雷海潮介绍,截至2018年11月底,北京市已建成58个综合医联体,16个区全覆盖;完成门急诊量3.5亿人次,580万出院和住院病人得到有序治疗。“以医联体作为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抓手,政府主导,分工协作,让基层有能力、有激励,患者有认知、有意愿,医院也有途径、有动力。”雷海潮告诉记者,北京市目前已建立起34个紧密型医联体,以儿科为例,北京儿童医院与天坛、世纪坛医院,首儿所与朝阳医院等5家试点单位建立了紧密型儿科医联体,重点加强儿童综合疾病的诊治能力。2018年1―10月,医联体内双向转诊患者共计15.3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8.8%;2018年4―11月,三级医院门急诊人次较改革前同期减少8.3%,一级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增幅达34%,扭转了十多年来基层诊疗量下降或徘徊的局面。
“大医院人满为患的战时状态得到缓解。住院医疗服务则更多向三级医院集中,平均住院日缩短,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功能的分化符合改革导向和目的。”雷海潮说。
“以往患者往往不愿到基层医院,但现在已经形成了看病先到社区的意识。”在北京市西城区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不时有社区居民前来问诊,就诊大厅内,看病、取药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之一,北京市西城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668家,其中三级医院19家,曾多年面临较大的就诊压力。据西城区副区长郁治介绍,自2016年以来,西城区提出构建“三纵两横一平台”的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思路,即: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区属医院管理一体化、基本医疗一体化,与公共卫生机构公共卫生一体化等三个纵向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属医疗卫生机构与高等院校和驻区三级医院、社会资本办医机构两个横向协同发展;如今已有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11家区属医院实现了管理、医疗及公共卫生一体化。郁治告诉记者,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由上级区属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负责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业务对接;同时医务人员也可人员双向流动,并将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任务和指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基层单位年终考核,考核结果与财政投入补偿、绩效工资水平、评优评先等挂钩,以激励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经过三年的探索,2017年西城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总诊疗人次为365.13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22.31%,较2010年增长100.61%;区属医院总诊疗人次呈下降趋势,2017年为404.5955万人次,比2016年降低24.85%。
雷海潮介绍,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北京市在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目前正着力打造“智慧医疗”。北京市西城区的居民健康档案中心即是其中一例,通过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普及电子居民健康卡,目前区内主要医疗机构可实现就医一卡通行。他表示,下一步,北京市卫健委还将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同时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