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西安12月28日消息(记者 高艺宁)每逢周六,西安交大一附院康复科主任邓景元都会带着他的团队,为红专南路社区居住的上万名居民进行全天候义诊。与此同时,社区居民自发成立的一支爱心帮厨队,在义诊间隙给医生和护士送去热腾腾的饭菜。这样相互帮扶的场景,已经持续了近8年。
这是陕西省西安市红专南路社区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构建和谐社区的一幕缩影。记者日前来到红专南路社区,党委书记闫中华向记者介绍了社区总体情况和在社区党建工作中的先进做法。
“五位一体” 社区服务网络解民之所急
“厚德 孝悌 爱家 惜福”是红专南路社区大家庭的“家训”。(央广网 记者 高艺宁 摄)
红专南路社区成立于2001年8月,是由西仪综合服务处、邮电大学等5个单位及长庆坊小区等5个家属区组成的板块型社区,常住居民13565人,直管党员464名。
社区成立之初只有两间30平方米的平房,仅有5名工作人员。在没有经费和对社区无任何概念的情况下,以“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相继成立了社区党支部、计生协会、工会、妇联、残协、文明学校和家政服务中心,创办了《社区简讯》,开展了“创建文明楼院、文明单元”等系列活动,举办了首届群众书画展和个人手工艺展……
2016年7月,红专南路社区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央广网记者 高艺宁 摄)
“现在我敢说,我们是全国最好的社区之一。”闫中华指着挂满了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奖牌的荣誉墙,自豪地说。
红专南路社区党支部成员80%以上都是退休党员,没有工资,却充当了多个角色。“他们不光管党员的事,还管老百姓的家常琐事。”据闫中华介绍,为构建平安和谐社区,进一步创新基层社会管理模式,社区被划分为10个网格,每个片区成立五人小组管理大小事情,社区创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居委会、业委会、服务中心、物业、管委会“五位一体”社区管理网络,有效解决了各方推诿扯皮、各自为政的现象,居民意见和建议有了诉求渠道、合法利益得到维护。
开在社区里的“小型医院”
老人多是红专南路社区的一个特点。闫中华告诉记者,近年来,社区不断探索“医养结合”型的养老新模式,成立了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和住宿区,解决了社区老人养老、就医等问题。
每逢周六,西安交大一附院康复科主任邓景元都会带着他的团队,为红专南路社区居住的上万名居民进行全天候义诊,8年来从未间断。而8年的时间也让最初仅有3人的小小医疗队,发展成为260多人的大家庭。
2011年,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委在陕西省西安市红专南路社区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基地”。为做好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邓景元带领两名治疗师代表康复科在社区进行义诊。针灸、推拿、中医问诊、脊柱矫正枪治疗、康复训练……从那时起,每到周六,邓景元和他的队员们都在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忙活着。除了当地居民前来看病,也有附近小区的病人慕名而来,义诊通常会持续到下午3点,一天下来治疗200多人次也是稀松平常的事。
长此以往,社区医疗保健志愿者团队变成了“小型医院”,邓景元经常忙得废寝忘食。闫中华说,“有一次邓景元的母亲病了,我们去看望时,躺在病床上的她仍不忘拜托我,叮嘱她儿子中午12点前必须吃饭,别把胃弄坏了。”邓景元无私的帮助让居民们十分动容,几家住户不约而同自发把家里做好的饭菜给医疗队送去。
8年来,邓景元在社区看过的病人已有2万人次。2012年,居民袁红因大面积脑梗死造成左半身偏瘫,失去部分生活自理能力。除了进行康复治疗,邓景元还以同龄人的阅历不断为她打气。如今,袁红不仅身体康复,还找了份工作,过上了健康的生活。
“邓景元的事迹让大家深受教育,也许我们自身能力有限,但最起码我们可以做好自身本职工作,能让邻里之间相互包容。”闫中华告诉记者,除了医疗保健志愿者团队,红专南路社区还先后建立了扶贫助困志愿者、社区工作志愿者、法律援助志愿者等志愿服务队,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使社区居民逐步实现小事不出门、方便在社区,为构建“顺心、舒心、安心、贴心、欢心”的和谐社区奠定了基础。
社区里的“专业”民族乐团
今年72岁的李凤琴是红专南路社区党委第八支部书记。由于支部党员大多为年纪较大的离退休干部,为了让他们更好地学习党章和十九大报告,李凤琴把这些文件全部手抄了下来,并耐心为他们宣讲。
李凤琴手抄的党章。(央广网记者 高艺宁 摄)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雁塔区石油勘探仪器总厂退休职工刘德明一直以来的坚定信仰。2017年12月26号,年过75岁的刘德明在李凤琴的帮助下,被转为正式党员。刘德明激动地说,“感谢党支部让我实现盼了半辈子的心愿。”在李凤琴所在的党支部,像刘德明的老年“新党员”就有3个。
“我们还将党建活动与文化生活融合在一起,不仅经常组织红歌大合唱,还以‘十九大’为主题组织了一个诗朗诵比赛,党建形式丰富多彩。”刘凤琴说。
“红专南路的社区文化在全国来讲绝对名列前茅。”据闫中华介绍,社区自发组织了民族乐团、合唱团、腰鼓队、舞蹈队、诗社等10余个文体团队,形成“天天有活动、周周有安排、月月有比赛、节节有展演”的文化活动常态。
在闫中华的印象里,民族乐团刚成立的时候只有不到20人。西安音乐学院原院长翟志荣退休后,义务承担起了乐团的音乐指导工作,并严格按照专业团队要求,对团员进行训练。每次培训,年过六旬的翟志荣一站就是4个小时,依然精神抖擞。
如今,昔日的“门外汉”已经成为了专业的演奏者,乐团每年到农村、社区、大学等地进行二三十场演出,还经常走进孤寡老人家里,为他们演奏乐曲,送去关爱和温暖。
将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景观建设
红专南路社区内,一块刻着“厚德 孝悌 爱家 惜福”八个字的巨石格外醒目,“这既是社区大家庭的家训,也是社区居民精神风貌的体现。”闫中华介绍说。
红专南路社区的“福”字广场。(央广网记者 高艺宁 摄)
在社区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记者看到,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被刻在广场最醒目的石碑上;社区“福”字广场里,形态各异的“福”字洋溢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传统文化宣传墙、电梯间悬挂着的居民绘画和十字绣作品……烘托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此外,社区内还配备了自动图书馆,一卡式自动借还,方便取阅,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社区单元电梯间悬挂着的居民绘画和十字绣作品。(央广网记者 高艺宁 摄)
红专南路社区利用广场文化墙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景观建设。(央广网记者 高艺宁 摄)
闫中华告诉记者,近年来,社区利用广场、文化墙、凉亭等场所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景观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区服务管理,围绕居民生活理想,培育社区文化,制定社区规范。社区还通过“服务之家、和谐之家、德美之家、文化之家、志愿者之家、便民之家、平安之家以及法治之”的"八家"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到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之中。
红专南路社区党群服务大厅。(央广网记者 高艺宁 摄)
“今年社区不断强化党建引领作用,成立了红专南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党员组织关系转接、流动党员管理等服务项目,提升基层党组织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时这里也代理居民医保、养老、高龄补贴等相关业务。”
闫中华向记者介绍,2018年,红专南路社区不断创新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在社区建立“党员驿站”,配备电子大屏、图书角、茶吧等设施,通过开展党员谈心、微党课、建立心愿墙等方式,提升党员对党组的参与感、认同感、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