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北京市规划院院长:建千年大计城市不能一蹴而就

时间:2019-01-05

新京报对话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规划师、市规划院院长,解读城市副中心控规亮点和难点

施卫良:建千年大计城市不能一蹴而就

城市副中心控规,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首个控规,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后,北京交上的又一份答卷。城市副中心控规有哪些创新和亮点?编制过程中有何难点?新京报记者对话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院长施卫良。

施卫良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院长。 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12个国际知名团队参与设计

新京报:控规如何体现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施卫良:编制过程中我们一直按照高质量发展、高标准规划来进行,在规划工作组织上,凝聚国际顶尖的智慧和力量。在开展编制之初,组织了12个国际知名团队共同参与副中心整体城市设计工作,同时也组织相关的专家,包括工程院院士等领衔一些专题研究、专项规划、设计导则的编制。

在规划理念上坚持高质量发展,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运用到规划之中,特别是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和宜居城市的建设方面,积极把新技术探索应用到编制中,在城市治理体系、运行上加以创新,把新技术体现在设计导则之中。

在规划思路上紧密围绕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着眼从更广阔空间谋划城市副中心的未来。特别是处理好和中心城、东部各区、廊坊北三县地区、通州全区的这些关系,实现以副辅主、主辅共兴;实现区域共进、区域协同发展。

另外在处理好“一核两翼”,特别是副中心和雄安新区的关系上,也要实现副中心与雄安新区的差异化,避免同构发展,实现“一核两翼”的协同共进。

要保持历史耐心 精心打磨

新京报:编制过程中有何难点?最终如何克服的?

施卫良:首先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的关系上,我们贯彻落实中央一系列重要指示,以总书记视察北京、特别是对副中心规划作出的各项指示为根本遵循,来确定规划的总体方针、原则和具体要求。同时副中心控规以及街区层面控规编制的方法,从纵向落实到12个组团、36个家园,层层递进的控制方式来落实规划的具体控制要求和导则,这样实现规划从上到下的全覆盖。横向上,统筹各项专项规划、专题研究的内容,实现控规层面的多规合一。

其次,在处理好时不我待和稳扎稳打的工作关系上,一方面面临城市病的问题非常紧迫,像交通拥堵、房价高涨、空气污染等问题,都希望通过副中心的建设,与中心城共同协调来解决。同时2018年我们面临行政办公机关第一批搬迁,绿心建设和相应一批重大工程项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亟待规划给出相应条件。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一座千年大计的城市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我们保持历史耐心,精心打磨、精心谋划、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规划期限内,对一些没有看清楚的用地采取战略留白的方式,等将来思考清楚了,再安排建设,这种方式实际在其他区的整体规划中也获得好评。

另外,就是要处理好未来蓝图与现实情况之间的关系。通州有悠久历史,不完全像雄安一样是白地建新城,特别是六环路以西有大量现状建成区,基本上一半用地是建成区范围,所以对副中心来说,新区建设和老城提升更新改造并重。我们在规划当中特别强调老城的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通过老城的更新提升,使现有城市居民有更强的获得感,也弥补了城市发展当中的短板。

避免“城市病”落实在控规各方面

新京报:副中心作为中心城区功能疏解承载地,如何避免城市病?

施卫良:建设未来没有城市病的城区,我们要认识到“城市病”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是要将这项工作持久做下去。为了避免“城市病”,我们在交通、住房、公共设施、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谋划和考虑。结合各个专项规划的内容,落实到控规方方面面。例如,在交通上,我们坚持公交优先、绿色出行,推进小街区、密路网的道路体系,建立一个未来不依赖小汽车就能够便捷出行的交通环境体系。

例如,在公共服务设施上,进一步强调民生共享的发展理念,提升公共设施配置均衡性和高品质,在教育、医疗、养老、体育、文化等方面,结合家园中心进行了统筹安排,构建了一刻钟家园中心为主的社区服务圈。

在污染防治方面,坚持源头治理和区域协同联动、共进的方式,进一步改善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保证绿水蓝天,能够为副中心提供一个更加清新的环境。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我们相信副中心通过规划引领、建管并重、综合施策,终将能够克服目前存在的这些城市病问题,实现人口功能的合理匹配,实现城市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城市运营的合理秩序,成为建设没有“城市病”的新城区的典范。

职住平衡是规划的关键问题

新京报:副中心如何实现职住平衡?如何建立住房供应体系?

施卫良:职住平衡是副中心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副中心要吸纳中心城40万-50万人的新增居住人口,同时还要保障现有的80万人的居住和生活,处理好职住关系是副中心规划中的关键问题。

我们将在产业方面紧紧围绕着副中心对中心城人口和功能的疏解,进一步提升副中心的产业发展层级,在运河商务区、副中心站枢纽等问题上,集聚一些高端服务业,提升城市的吸引力。

在居住方面要以居住平衡为导向,全区进一步加大居住建筑供应。规划提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来满足新增的住房需求。

同时,规划提出进一步加大住房租赁市场的供给和保障,结合重点功能区的周边,适度配置一些混合功能的公寓,结合乡镇建设也考虑适当配置必要的居住用地和租赁性住房,通过动态调节来保证整个住房市场跟职住的平衡关系。同时规划提出,不搞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保持整个副中心房价的平稳、合理、可控。

在整个用地结构上,我们进一步强调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的合理比重,从各类用地配比上为整个城市职住平衡的发展打好基础。

强化同北三县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

新京报:副中心如何统筹与北三县的关系,做好统一规划?

施卫良:这次副中心规划特别强调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的协同发展,因为副中心规划本身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副中心的规划带动北三县地区的发展也是副中心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副中心和北三县地域相接、互动性强,目前实际上就有很多中心人口在发生互动的关系,我们在规划当中要进一步考虑这种协同关系,按照统一管控、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要求来形成整体的协同规划,严格控制无序的贴边发展、严格控制大规模的房地产开发,来保证整个地区的有序和良性发展。副中心质量,也是整个地区内生发展的重要动力,规划进一步强化了同北三县在功能分工、资源配置、生态管控、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交通系统、风貌设计等方面共同协同发展这些具体要求。

在生态方面要着力扩大区域的生态环境容量,要跟北三县一起共建以潮白河为核心的大尺度生态绿轴,建设好城市的生态廊道,打造好副中心与北三县的生态本底。

在交通方面,就是要在副中心与廊坊北三县地区构建以公共交通为主的交通体系,逐步完善区域路网系统,推进交通的互联互通。

我们相信副中心通过规划引领、建管并重、综合施策,终将能够克服目前存在的这些‘城市病’问题,实现人口功能的合理匹配,实现城市环境的持续改善,实现城市运营的合理秩序,成为建设没有‘城市病’的新城区的典范。 ――北京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总规划师兼市规划院院长施卫良

新京报记者 邓琦

  • 上一篇:教育部为高校自主招生定规矩:降优惠分值压缩名额
  • 下一篇:“绿巨人”复兴号即将亮相京沪线 车内WiFi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