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资讯
首页 > 国内资讯 > 国内要闻

我在现场|昨发上九天揽月 今述下五洋捉鳖

时间:2019-01-05

◆“沈括”号

◆“沈括”号船员在黄昏中工作。

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近日迎来中国“彩虹鱼”科考团队。他们乘坐“沈括”号一路远航来到这里,探索海洋最深处的科学奥秘。

◆“沈括”号在航行。

◆“沈括”号抵达西太平洋深海站位。

连日来,马里亚纳海沟最深的海域――“挑战者深渊”天气总体晴好。幽蓝的海天尽头,白云朵朵、波涌浪飞。阳光通透,炙烤着海面,反射出明亮而富有质感的金属光泽。2194吨的“沈括”号双体船,犹如一片红白相间的小“枫叶”,停泊在最深点的上方。

◆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海域景象。

◆“沈括”号停泊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海域。

◆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海域的黄昏景象。

◆“沈括”号在夜空中航行。

偶尔,天空中还飘来一大片乌云,水汽在海面折射出好几道彩虹。转瞬间,乌云蔽日,下起阵雨。雨过天晴,绯红的晚霞铺满天空,映红整个海面。

凭栏远眺,脚下这一望无际的浩瀚波涛隐藏了多少海底的秘密?

陆地上的山再高,也不如这里的海水深。作为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全长2550千米,平均宽70千米。最深处的“挑战者深渊”曾测到的最大深度为11034米,如果将陆地上的最高山峰――珠穆朗玛峰放进这片海域,峰顶距离海面还有2000多米。

◆考察队员在“沈括”号上布放“彩虹鱼”万米级着陆器。

◆考察队员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海域布放“彩虹鱼”着陆器。

◆“沈括”号发现浮出海面的“彩虹鱼”万米级着陆器。

◆考察队员将负责拍摄和诱捕生物的“彩虹鱼”第二代着陆器回收到甲板。

到万米深渊采集科学样品,离不开先进的采样设备。

“沈括”号此次携带了3台“彩虹鱼”万米级着陆器。两台最新研制的“彩虹鱼”第二代着陆器在顺利通过万米级海试后,立即投入了采集海水和诱捕生物的实际应用。另一台“彩虹鱼”第一代着陆器,主要用于搭载其他科学设备开展万米级海试,同时在海底采集沉积物。

每天下午,这3台橘黄色的“彩虹鱼”着陆器从“沈括”号船艉轮流下潜,到海底执行采样任务,次日上午浮出水面,由吊架回收到甲板,休整和充电后下午继续下潜。它们就像3位灵巧勤劳的“快递小哥”,在相距万米的海底与海面之间,往返穿梭、夜伏昼出。

◆考察队员在“沈括”号上进行CTD采水作业。

◆考察队员在“沈括”号上布放4500米级大深度剖面浮标。

◆在马里亚纳海沟发现的深渊生物。

在“彩虹鱼”着陆器下潜到万米深渊的同时,“沈括”号上的生物拖网等常规采样工作也穿插着展开。截至目前,在海洋最深处的这个站位,科研人员已采集到丰富的科学样品,包括一只放射状、目前尚不能确定“身份”的透明生物。

◆“彩虹鱼”科考团队海上总指挥崔维成(左)和考察队员耿道(右)在观察捕获的深渊生物。

◆科考团队成员林刚展示在泥火山采集到的蛇纹石样品。

◆科考团队在泥火山采集到的蛇纹石样品。

◆中国“彩虹鱼”2018马里亚纳海沟海试与科考团队首席科学家刘如龙在“沈括”号上工作。

随着采样顺利进行,“沈括”号上的科研人员也投入到紧张的样品处理工作中,船上实验室里灯火通明、昼夜忙碌。

来自上海海洋大学、西湖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多家机构的科研团队,致力于通过此次考察,开展深渊碳、氮循环机制和生态过程、深渊区有机质富集机制及早期成岩作用以及深渊生物、微塑料污染等方面的研究。

◆在近6000米深的西太平洋海底,一条类似鼬鱼类的鱼和一只类似十足目的虾从“彩虹鱼”着陆器附近游过。

◆“彩虹鱼”着陆器在近6000米深的西太平洋海底捕获的钩虾。

◆在近6000米深的西太平洋海底,两条类似鼬鱼类的鱼从“彩虹鱼”着陆器附近游过。

海下深渊带尽管面积仅占全球海底面积的0.2%,却是地球“洋陆斗争”最重要的前沿阵地,也是科学家研究岩石圈、生物圈、水圈和深部生物圈等相互作用,分析海洋和深部生物圈物质、水和微生物交换,探寻极端条件下生态系统对环境响应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天然实验室”。

目前,深渊科学已成为国际海洋科学的前沿,我国深渊科学研究正方兴未艾。以深渊进入、深渊探测为代表的深海技术,代表了当前国际深海工程技术领域的最高水平。自主研发核心技术和设备,探秘深渊,是我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由之路。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摄影报道

记者张建松(左三)与“沈括”号女队员合影(岑志连 摄)

  • 上一篇:云南省委原常委曹建方涉嫌受贿犯罪被移送审查起诉
  • 下一篇:习近平向全军发布开训动员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