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人类第一次看清楚月之暗面
嫦娥看月的眼 出自浙大团队
通讯员 刘苏蒙 柯溢能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发自北京
昨天10时26分,中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11时40分,嫦娥四号向地球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降落月球的第一眼画面由嫦娥四号探测器搭载的降落相机光学镜头拍摄。这个镜头是由浙大教授徐之海团队研制的。昨天,本报记者赶赴北京,第一时间采访了浙大团队。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后,北京航天飞控中心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而在现场的浙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之海却不敢鼓掌,因为大屏幕上还没显示出嫦娥四号着陆的实拍画面。
这个画面,按预定计划,由在嫦娥四号探测器搭载的降落相机光学镜头拍摄。这个镜头,由徐之海团队研制。
“由于信号传递的原因,嫦娥四号降落到月球地面的照片,过了几分钟后才传回来,这时,我砰砰砰跳的心才平静下来。”这张照片,也就是昨天新闻联播中播放的嫦娥四号降落月球的第一眼画面。
在嫦娥四号降落过程中,降落相机的光学镜头是嫦娥四号观看月球的“眼睛”。这只“小眼睛”帮助嫦娥四号判断月球表面的地貌情况,避开那些“危险地带”,选择安全的着陆位置。
徐之海说,月球表面有很多斜坡和陨石坑。嫦娥四号要想在月球的“刀山火海”中平稳地着陆,这只“小眼睛”作用巨大。
为了保护好这只“小眼睛”,使它能在太空中正常地工作,徐之海团队做了不少努力。
徐之海告诉钱报记者,太空环境中充斥着各种辐射,所以“小眼睛”的镜片采用的是防辐射玻璃。它的镜筒是由钛合金制作的,钛合金是一种高强度、高刚度的轻质金属材料,同时它具有和玻璃相似的热膨胀率――这保证了在太空极端环境下,“小眼睛”的高清晰成像质量。
除此之外,因为在地面组装的镜头内部会有空气,进入到太空的真空环境中,镜头里面的空气会和外部环境形成压差造成变形,导致像质下降,甚至破坏。为此,徐之海团队在镜头上专门设计了透气孔,使镜头的内外部环境达到平衡,保证可靠性。
除了降落相机,徐之海团队还为“鹊桥”号中继星研发了光学相机系统。“鹊桥”号中继星为嫦娥四号的着陆器和月球车提供地月中继通信支持,该相机系统也是“鹊桥”号中继星上唯一的相机系统。这套光学相机系统由三部分组成――双分辨率相机、天线监视相机、相机控制器。
徐之海说, “鹊桥”号中继星是世界首颗运行于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通信卫星。这个位置是地球和月球的引力平衡点,因此,“鹊桥”号需要很少的能量便能在此长时间运转。
徐之海向钱报记者透露,中继星光学观测相机系统后续还将在2019年下半年择机开展拓展成像试验,期待届时能有更精彩的表现。